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22 唐雎不辱使命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22 唐雎不辱使命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北师大版《唐雎不辱使命》教案8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作者:祁连山人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积累,反复诵读,读准多音字;。
2,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的勇士形象。
3、学习文章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体会文章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选材和写作写法。
【教学重点】:
一、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二、教学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本文故事性较强、人物性格对比鲜明、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学中应该以情节入手、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说话的语气、神态,由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字、词等语法知识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的积累,读准多音字、古今读音不同的字、通假字;
3、反复诵读,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   作者作品背景介绍:
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背景资料: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在疑难字词上注音,交流:
可能出现的字词: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ă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ăo  挠náo  谕yù
2、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3、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理清大意。
(1)、词语解释:
虚词:
其:句中表希望的语气词。与:吗,表疑问语气。
因:于是。  虽然:即使这样。  虽:即使。然:这样。
岂直:难道只是。直,只,仅仅。  
人物称谓:
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布衣:平民。
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2)通假字:
说:(yuè)通“悦”,高兴。
错意:注意,放在心上。错,通“措”。
仓鹰:仓通苍,青色的
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3)词类活用:
广:扩充,形作动。
轻:轻视,形作动。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名作动。
4,老师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名读秦王,一名读唐雎,一名读安陵君。要求:语气要符合人物的地位和性格特征,秦王的蛮横,唐雎的不畏强暴,义正词严,安陵君语气委婉。秦王仗势凌人终于自取其辱,唐雎不屈不挠气盖强嬴。对秦王要读出他的骄横狂妄,读出他心理变化的层次“强骗——不悦——质问——怫然——蔑视——色挠”;
三、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思考: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呢?唐雎与秦王的较量分几个回合?
明确: 起因——秦王因易地的骗局没有得逞而不悦;
开端:秦王不悦,——唐雎使秦  
发展:质问施压—— 断然回绝  ( 否 千里不易,岂直五百里哉?”)
高潮:武力威胁—— 针锋相对 (挺剑而起)
结局:秦王色挠——不辱使命  唐雎折服了秦王。
四、课后练习:
1、熟读并背诵课文。翻译全文。
2、从文章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入手,你认为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人?
3、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你所查阅的资料,你认为这个故事可信吗?为什么?
4、准备资料,编写表演课本剧。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有关内容,做到温故知新。
2、学会从语言入手,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性格阅读方法。
3、养成大胆质疑,深入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背诵情况,集体和个别背诵检查。
二.揣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思考问题:
1、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的话是何居心?语气是怎样的?
—是以易地为借口设骗局,但秦国势力强大、故语气强硬,是命令式的。
2、安陵君是以怎样的方式回答的?语气是怎样的?
—安陵君因为国势衰微,所以说话语气委婉,以退为进,据理守土
3、秦王对唐雎说话时语气有怎样的变化?唐雎的回答与安陵君有怎样的不同?
—因为唐雎为臣,所以秦王说话盛气凌人,有质问性的。唐雎的回答首先是直接否定,然后是反问,语气比较硬朗。
4、遭到回绝后秦王的反应任何?唐雎是怎样回应的?
—秦王佛然怒、以武力相威胁;唐雎不畏强暴、挺剑而起、针锋相对。
归纳板书:
人物 秦王 唐雎
语言: 安陵君其许寡人
不听 何也
不错意  逆寡人  轻寡人与天子之怒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徒以有先生矣 否 非若是也
受地而守之不敢易
岂直五百里哉
布衣之怒
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仓鹰击殿
与臣将四
神态、 动作: 怫然怒
色挠  长跪而谢  
挺剑而起
性格 骄横无理、狂妄自大
色厉内荏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不辱使命
四:深入探究,大胆质疑:
1、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请说说你探究的结果。
(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的漏洞,强秦有必要设置这样一个骗局?最大的问题是无法解释唐雎之剑从何而来。)
五、总结全文练习:
1、背诵全文,完成练习册作业。
2、把故事编成课本剧。如果你是导演,你将如何处理某一段中唐雎(安陵君)与秦王的每句对白?请标明其语气语调,并说说这样处理的理由。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