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自学评估
达标训练
1.请为下列句子中的“使”选择正确的义项。
A.使命 B.听、讲 C.派、遣 D.出使 E.使臣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2)唐雎不辱使命( )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
2.请为下列句中加粗字选出正确的读音或义项。
(1)秦王色挠( ) A.骚挠 B.屈服
(2)长跪而谢之曰( ) A.道歉 B.谢意
(3)天下缟素( ) A.gǎo B.kǎo
(4)弗敢易( ) A.交换 B.交易
3.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
4.找出下列译文没有错误的一项
( )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译文:我想以五百里的地方跟安陵做交易。
B.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文: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难道不是轻视我吗?
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因此没有错认为是其他意思。
D.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文:安陵君能够答应我吗?
5.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安陵君其许寡人。”( )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5)“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解释下列句子加粗的词。
(1)仓鹰击于殿上( ) (2)秦王色挠( )
2.唐雎面对秦王以________相威胁时,他以________作答,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举,从气势上压倒秦王,充分展示了他________的形象。文段中的秦王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王形象。
3.翻译下列句子大意。
(1)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是( )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C.皆布衣之士也。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5.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一则短文,回答问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师旷论学》)
1.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活用现象。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识别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领悟其作用。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这则短文,能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
4.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1)C (2)D (3)C D
2.(1)B (2)A (3)A (4)A
3.C 4.B
5.(1)E (2)D (3)B (4)C (5)A
【能力提高】
1.(1)通“苍”,青灰色。(2)屈服。
2.天子之怒 布衣之士之怒 专诸 聂政 要离 有胆有识,正义凛然 骄横狂暴、阴险、狡诈
3.(1)摘掉帽子,脱光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2)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4.D
5.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开放探究】
1.炳,点燃。炳烛,这里是使动用法,把蜡烛点燃的意思。
2.(1)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作用:叙事透辟,讲出一个人应终身向学,并且条分缕析;内容集中,不枝不蔓,增强气势;节奏鲜明,长于抒情,富有感染力,不能不打动晋平公。
(2)此两句运用了顶针和反问的修辞方法。前一句的句末短语“炳烛之明”作下句的开头,构成顶针辞格,具有蝉联续接的特点。增强了语气语势,更加有说服力。后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表示确定的意思,加强了语气,对说服、打动晋平公更具有作用,更显得情真辞切。
3.“炳烛之明”“举烛之明”。
4.刘向的这篇文章,勉励人们要终身向学,活到老学到老。这则故事概括为成语“炳烛之明”或“举烛之明”,告诫人们即使到了老年,也要努力学习。现在用此成语形容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或用于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