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脚踏一方土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脚踏一方土

  • 格式:  DOC
  • 大小:  53K    4张
  • 时间:  2016-02

《脚踏一方土》导学稿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思源实验学校九年级(下)语文导学稿
课题:《脚踏一方土》   课型:新授      执笔:邹永波    审核:漆丽
一、活动目标:
①了解有关土地的神话传说、文艺作品、成语典故等信息,认识到土地在人民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②了解土地侵占、土地浪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信息,认识土地资源的现有状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③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二、活动过程:
(一)、资料积累
1、关于土地的故事
(1)北京中山公园的五色土
在那古柏遒劲、繁花飘香的北京中山公园内,有一座被人们称做“五色土”的大土坛,它便是保留至今的明清时代的社稷坛。
社稷坛,就是祭祀社稷时所用之坛。社,是社神,是土地之神;稷,是稷神,是五谷的代表。这种对社稷的祭祀,是出于古人对乡土国土的深厚感情。明永乐年间营建北京时所建的铺填五色土的社稷坛,应该叫“太社稷坛”或“太社坛”。据明代的史料说,太社坛在明代先后有三处:一在南京,一在中都(安徽凤阳),一在北京。如跟前二者比起来,北京的太社坛自然是最年轻的了。明太祖吴元年(洪武前一年,公元1367年)落成的南京社稷坛,原是东西对峙的两坛,社稷分开,两坛相去5丈。坛南皆植松树;坛上铺填五色土,土色随其方位—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为了象征中央的统治,又以黄土覆于面上,洪武10年(1377),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社稷分为二坛祭祀不合经典,故让礼官奏议,于是太社坛才改在午门的右方,社稷共为一坛。永乐时北京社稷坛所遵照的,便是洪武十年改建后的制式。现存北京的这座太社坛仍是一座方形大平坛,坛分三阶,每阶高32厘米(约合明清营造尺一尺),用汉白玉砌成;坛上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填着青、红、白、黑、黄五色的泥土。坛北是一座现叫做中山堂的木结构大殿,这便是明清时祭祀社稷的拜殿,其实整个公园园地原来都属于社稷坛。(摘自“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2)沧海桑田
传说东汉仙人王方平在门徒蔡经家见到了仙女麻姑,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妹妹。她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的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头顶盘着发髻,秀发垂至腰际,身上的衣服光彩夺目,大家举杯欢宴、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王方平笑着说:“难怪圣人说海中行路都会场起灰。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沧海桑田”也简作“沧桑”。
“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因此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如果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沧海桑田”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气温降低,由海洋蒸发出来的水,在陆地上结成冰川,不能回到海中去,因而海水减少,浅海就变成陆地,相反,气温升高,大陆上的冰川融化成水,流入海洋,会使海面升高,因而能使近海的陆地或低洼地区,变成海洋。据科学家测算,如果地球大陆上的冰川全部融化,流入海洋的水可以使海面平均升高七、八十米,那样将有许多陆地变成海洋。此外,河流每时每刻都在把泥沙带入海中,天长日久也会将一部分海滨冲积成陆地。因此,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地球上是普遍进行着的一种自然过程。
2、成语中的土地
地丑德齐 :土地相似,德教齐等。谓彼此不相上下   地丑力敌 :谓土地相似,力量相当   地大物博 :谓国家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地动山摧 :见“地动山摇”   地负海涵 :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地覆天翻:形容变化巨大   地广人希 :见“地广人稀”   地广人稀 :亦作“地广人希”。亦作“地旷人稀”。谓土地广大,人烟稀少   地棘天荆 :谓到处布满荆棘。比喻环境恶劣   地瘠民贫 :土地瘠薄,人民贫穷   地角天涯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很远   地久天长 :①形容历时悠久。②形容爱情永久不变。犹言白头到老   地老天荒 :①形容经历的时间长久。②犹言地为之老,天为之荒。形容极其感人。③谓改朝换代   地老天昏 :形容变化剧烈   地灵人杰 :谓人物杰出,盖因地之灵秀   地平天成 :比喻上下相称,万事妥帖   地上天宫 :比喻富庶华美的地方   地塌天荒 :犹言天塌地陷。形容盛怒   地下修文 :据晋王隐《晋书》载,中牟令苏韶死后现形,对其堂弟苏节说,颜渊、卜商现为地下修文郎;修文郎凡八人,皆鬼之圣者。韶今亦守其职。见《太平御览》卷八八三引。后因以“地下修文”为文士死亡的典故   地主之仪 :见“地主之谊”   地主之谊 :《左传•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财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杜预注:“侯伯致礼以礼宾也。地主,所会主人也。饩,生物。”孔颖达疏:“致礼礼宾,当谓有以礼之,或设饮食与之宴也。”后因以“地主之谊”谓当地的主人对来客接待的礼节和饮食馈赠等情谊 。  (二)、活动实践
土地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所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对土地的管理。现在,全世界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警钟已向人们敲响:土地面临危机!班上组织以“土地”为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全班都行动起来,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的土地状况。
1、请为这次活动拟写一个主题语。
2、请写一条保护土地的标语。
3、你将如何参与这项活动?(分点列举,不少于三点)

4、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退化状况日趋严重,通过这次活动,你调查到我国土地资源的退化原因主要有哪些?

5、就日益突出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提出几条建议:

6、你知道我国古今与土地有关的影响较大的改革吗?请写出两项。

7、请写出几个与土地有关的俗语、成语。
8、与土地有关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地方民俗有很多,请写出一个。
9、中国自古就有“安土重迁”的传统,有些地方的人对土地表现出强烈的依恋,以至于宁愿忍受贫穷,也不愿离开故土,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三、拓展迁移:
地之子(李广田)
我是生自土中,   来自田间的,   这大地,我的母亲,   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   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   我的襁褓;   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   保姆的怀抱。   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   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   生长又死亡。   我在地上,   昂了首,望着天上。   望着白的云,   彩色的虹,   也望着碧蓝的晴空。   但我的脚却永踏着土地,   我永嗅着人间的土的气息。   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   因为住在天国时,   便失掉了天国,   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注:《地之子》选自《20世纪汉语诗选》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李广田(1906—1968),山东邹平人,现代作家、诗人。 诗人李广田来自农村,是个在山东境内黄河与大清河之间那块平原上成长起来的普通农家的儿子。他在自己的《〈画廊集〉题记》中曾说过:“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就是现在,虽然在这座大城里住过几年了,我几乎还是像一个乡下人一样生活着,思想着,假如我所写的东西里尚未能摆脱那点乡下气,那也许就是当然的事体吧。”这表明了诗人对于农村、土地的爱。 
这首诗语言非常朴实,但流露出来的对土地的依恋之情却真挚、深沉得令人感动。“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生长又死亡。”只有真爱土地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欣赏时要注意诗中出现的“母亲”“襁褓”“怀抱”这些比喻;还要注意两节诗中“大地”与“天国”形成的比照对于深化主题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