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案设计
执行者: 芒市法帕中学
李香芝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强化感情色彩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
2、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 等的资料。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动手(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带着问题和资料进教室。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同学们,当我们眼见一个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地方变为荒漠,原本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一片死湖、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时,我们会有何感想?——对,我们会深思:是什么原因使它发生如此大的变故呢?甚至会想,这一罪魁祸首会是谁呢?是呀!这种生态的巨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探访这一地方——罗布泊。
2、出示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3、解题:从课题来看,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泊”就是湖,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仙湖”,宛如仙境、极其美丽的湖。)如今消失了(“消逝”,消失。“逝”,含惋惜之意。)
4、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神秘的罗布泊。
5、认知目标
<二>背景简介:
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世纪末、第四世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的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河流,源源注入罗布泊洼地形成湖泊。
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到公元4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讯”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注入罗布泊,至50年代,湖的面积又达到2000多平方公里。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民国20年(1931),陈宗器等人测得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民国31年(1942),在苏制1/50万地形图上,量得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1958年,我国分省地图标定面积为2570平方公里。1962年,航测的1/20万地形图上,其面积为660平方公里。1972年,最后干涸部分为450平方公里。
罗布泊今昔对比,令人痛惜,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令人遗憾。
<三>文体常识:
本文是关于罗泊布消逝几十年后再度被人们关注的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因为它叙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人或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四>学习新课
检查预习情况
注音:
和煦 xù 干涸 hé 吞噬 shì 裸露 luǒ
戈壁 gē 张骞qiān 咫尺 zhǐ 肋骨 lèi
释义: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吞噬:吞食;并吞。
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沧海桑田: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初读课文(默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全文脉络。
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罗布泊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清海湖、月牙泉的颓势→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3、精读课文:
资料投影:①“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的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新华社信息乌鲁木齐1月4日电(记者赵颖 杨元勇 赵锋)根据日前启动的“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4期工程规划,新疆将在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接壤的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以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通过人工造林、封沙育林育草和飞播造林等措施,绿化63万公顷的土地。
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张小平表示,到2010年“三北”4期工程完工时,新增的绿化带与现有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将有望共同构筑一座牢固的绿色长城,把周长约300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包围起来,使它不能继续危害人类。
张小平认为,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将减轻中国及周边国家所遭受的风沙侵害,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全球土地沙漠化的进程和大气层中的浮尘量,为综合防治沙漠化土地,改善沙漠绿洲生态环境积累宝贵的经验。
最新统计显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总面积为34.94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沙漠总面积的81.18%,是仅次于阿拉伯半岛上鲁卜哈里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由于常年受东北风和西北风两大风系的影响,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长达1800公里的风沙线上,流动沙丘正以每年5至10米的速度向外围的绿洲推进,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美国科学家近期的一项实验结果表明,2001年4月5日形成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场沙尘暴已影响到了北美洲,沙尘越过日本、朝鲜半岛,最远到达加那利群岛。 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23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的人民在风沙前沿、戈壁荒漠、绿洲外围、农区内部采取引洪灌溉、封禁、保护、恢复等措施,发展胡杨、沙枣、梭梭、红柳等适合沙漠生长的林草植被,减缓了沙漠化进程,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据新疆林业局造林处官员介绍,目前环塔克拉玛干沙漠4地州的人工防护林面积已达64万多公顷,林草管护总面积约200万公顷,初步形成了一道抵挡风沙的绿色屏障。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和田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这个国家级贫困地区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已经建立了由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和天然荒漠林组成的绿洲综合防护林体系,并于1995年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世界防止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成功业绩奖”。
新疆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为79.59万平方公里,每年风沙危害对农牧业生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60亿元。张小平说,新疆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为依据,做好水、土资源利用规划,通过建立荒漠植被保护区和更加完善的综合防护林体系等措施,早日实现锁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目标。
(现场连线)
主持人:这么大的水域永远消失,很是让我们痛心,法帕中学特派的42名记者已到达了罗布泊现场做实地考察。
主持人:记者们,站在罗布泊裸露的胸膛上,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描写现在的罗布泊的段落,边读边圈点勾画,边概括边整理。)
好,我们现在开始连线前方记者。
记者1:主持人,据说当年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如神仙一般。可是如今的这里却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读出痛苦无奈之感)
记者2:主持人,这里夏季气温高达70℃;(读出荒凉之感)
记者3:主持人,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干穿越;(读出荒凉之感)
记者4:主持人,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学生读出痛惜之情)
主持人:作者写得很动人,你读得也很动人,文章动人的原因在哪里?
小记者:作者将罗布泊拟人化: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师生齐读24自然段。
五、当堂训练:
结合“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世纪老人的述说
1、实物投影,展示108岁高龄的罗布泊老人热合曼的图片。2、畅想表达:“如果我是世纪老人,我该如何讲述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提示:
①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②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③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④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⑤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六、课堂小结:
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给自然带来伤害,只是希望人类在在发展的同时能少一些盲目,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是完美相融,而不是彼此伤害。
七、课外作业: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昔日:绿洲、仙湖——向往
今日:神秘、沙漠——痛惜
人为改变河道
消亡 人口激增、需水量猛长 愤怒
“四盲”吸水河抽干
悲剧:青海湖、月牙泉——焦虑
呼吁:悲剧未停止——急切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