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下)《雷电颂》讲学稿
涛圩中学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 第 课时讲学稿
编制人 张 仕明 审核人 编制时间 2010、5、5
班级 姓名 第 小组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理解课文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知识链接】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戏剧知识介绍: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导入课文并显示学习目标】
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吗?(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再进行强调。)是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郭沫若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所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就是要用屈原的爱国精神来教育人们,激励人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屈原在其中的一段内心独白,一起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共同感受伟大灵魂的高尚情操。
【自主学习】
播放《雷电颂》朗读带,或学生大声地自由地读课文,并自主学习下列问题。
要求: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的注音:
睥睨 污秽 犀利 迸射 虐待
雷霆 踌躇 鞭挞 罪孽 稽首
2、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3、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4、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一至六自然段,然后探讨下列问题:
(1)探究一:说说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探究二: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
(3)探究三: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组内合作交流并展示交流的成果】(小组成员相互完善知识点或探究问题答案,形成共识并展示,同时提交本组解决不了的或发现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