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5 伤仲永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5 伤仲永

  • 格式:  DOC
  • 大小:  76K    10张
  • 时间:  2016-02

《伤仲永》导学案4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5、 伤仲永 王安石
班级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的生平,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并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重点、难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掌握第一自然段重点词句的翻译
预习导读:学习导引(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引
1.《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王安石。他字 ,号 ,是杰出的 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注音:
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3、①根据自主预习,请朗读课文,注意加粗字的读音(加上注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②根据预习,请同学们在书本上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字词与句子
二、达标导学
解释词语:
1、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 : 奇: (2)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3)父利其然也 : 利:
2、重点词语词义:
①世隶耕 隶: ②未尝识书具 尝:
③并自为其名 为: ④指物作诗立就 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
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
⑧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邑人奇之:
或以钱币乞之:
3、重点翻译第一段,注意重点字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 隶 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 异 焉,借旁近与之,即书

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 之。自是 指物 作诗 立 就,其

文理 皆 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 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 利 其 然也,日 扳 仲永 环

谒于邑人,不使学。
4、请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
②、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③、方仲永五岁作诗能" ",而且"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二十岁就" "。
④、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 B
C
⑤、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⑥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三、堂上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    )     环谒(   )    不能称(   )    
世隶耕(    )    mǐn然(   )   或以钱币qǐ之(   )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  未尝识书具(    )(    ) 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    )(     ) 邑人奇之(    )   
环谒于邑人(    )(     ) 称前时之闻(    )(     )
三.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父异焉 (          ) (2)稍稍宾客其父 (          )
(3.父利其然也 (          )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5)邑人奇之(          )
4.课外延伸,请区别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不同含义,并加以解释。
(1).自: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 闻: 余闻之也久
并自为其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博闻强记
5.翻译下列句子。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翻译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并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翻译第二、三自然段,要注意掌握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反复朗读,仔细体会本文语言精当,用词准确的特点;再次要能从仲永的经历中悟出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勉励自己刻苦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预习导引
《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本文借事说理,通过写一位天资聪颖的“神童”最终变为常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议论部分指出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1、“伤”的意思是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王安石在最后一段阐明了: 。
2、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第二、三自然段,注意重点的字词。
3、在预习的基础上,“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
③余闻之也久: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卒之为众人:
于: ①环谒于邑人: ②于舅家见之:
③贤于材人远矣: ④受于人者不至:
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二、达标导学:
1、翻译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加点的字词。
予 闻 之 也久,明道中,从 先人 还 家,于舅家 见 之,十二三矣。令 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 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 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

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受之人,

得为众人而已邪!

2、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用原文回答
①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
②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 。
③、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 。
④、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⑤、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
⑥、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   
⑦、在第三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4、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 ⑵ 。⑶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6.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三、堂上检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异焉________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________
③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 ④令作诗_____ 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翻译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5.“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

7.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8.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

四、课堂小结
《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本文借事说理,通过写一位天资聪颖的“神童”最终变为常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五、作业布置:1、背诵和翻译课文。
2、思考: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怎么做?(谈一谈你的看法)

5、 伤仲永(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引
1.《伤仲永》的作者是 北宋 代的王安石。他字 介甫 ,号 半山 ,是杰出的 政治 家、 文学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注音:
隶( lì ) 扳( pān ) 谒( yè ) 邑( yì ) 矣( yǐ )
泯( mǐn ) 称( chèn ) 卒( cù ) 焉( yān ) 耶(yé )
3、略
二、达标导学
解释词语:1、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 : 奇: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2)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意动用法,把…当做宾客款待 (3)父利其然也 :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
2、重点词语词义:
①世隶耕 隶: 属于 ②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③并自为其名 为: 题上 ④指物作诗立就 就:立即
⑤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渐渐 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 有的人
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四处 拜访
⑧之:忽啼求之:它,指代书写工具
借旁近与之:他,指代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它,指代四句诗
邑人奇之:他
或以钱币乞之:他的诗
3、翻译第一段: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属于耕田的农户。仲永长到五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索要它。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来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提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宗族的人作为主旨,传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它。从此(人们)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他立刻就能完成,他的诗文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堆他感到惊奇,渐渐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礼物求取仲永的诗。他父亲认为他这样(的诗才)有利可图,便每天牵着仲永到同县的人那里四处拜访,不让他学习。
 4、(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三、堂上检测:1、 yì yè chèn lì 泯 乞
2、 属于 曾经 立即 题上 同乡 拜访
3、 对……感到诧异 名作动 当作宾客 以……为利 意动用法 同“攀”,牵引 通假字 以……为奇 意动用法
4、从 自己 听说 听说的情况 听到 向
5、 (1) 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知道书写工具.
(2)(他父亲)便每天牵着仲永到同县的人那里四处拜访,不让他学习。

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引
1、“伤”的意思是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因其父“不使学”
王安石在最后一段阐明了:指出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2、略
3、在预习的基础上,“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忽啼求之:   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     仲永。
余闻之也久:    这件事。  
不能称前时之闻: 助词,的。          
卒之为众人: 助词,无意义。
于:
环谒于邑人:到,向。     
于舅家见之:   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      
受于人者不至:从。
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
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⑤父利其然也:这种
二、达标导学:
1、翻译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加点的字词。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坚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所写的诗已)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询问他的情况。舅舅说:“方仲永完全跟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多胜过有才能的人。(却)最终成为普通人,就是因为它后天所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先天得到的,有这样的才能,因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禀赋的人,本来是普通人,却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恐怕想成为普通人都不够吧?
2.(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1)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4)、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
(6)、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7)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4、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
5.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或: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6.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三、堂上检测:
1.①对……感到诧异 ②内容 ③把……当作宾客 ④让
2.“扳”通“攀” 牵,引
3.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①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能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而能写首把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是因为“利其然”也,其作法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其父“不使学”,方仲永“受之人者不至”
8.方仲永虽幼年时天资过人,终因其父“不能学”而最终“泯然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