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5 伤仲永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5 伤仲永

  • 格式:  DOC
  • 大小:  51K    4张
  • 时间:  2016-02

《伤仲永》导学案7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七年级上册《伤仲永》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座号      
【课标要求】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认识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4
【自主先学】
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译课文。
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只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需要老师点拔。这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了解作者:本文选自《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       ,号        。江西临川人,       时期,       家、       家、       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       之一。
3、理解课题:课题中“伤”的含义是            ;表达作者                     思想感情。
结合《论语》六则中中关于学习的论述,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学习此文作思想准备。以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重在强调学习体验和感悟。
4、积累虚词,精确翻译:
之: ①忽啼求之(                 )   ②借旁近与之(                       )
③余闻之也久(                )  ④邑人奇之(                         )
⑤或以钱币乞之(              )  ⑥仲永之通悟(                       )
⑦传一乡秀才观之(            )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        ② 于舅家见之(           )
③ 贤于材人远矣(          )     ④受于人者不至(          )
常见文言虚词,在归纳总结、对比中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举一反三,反复强调和理解,在翻译中强化。学习虚词,不能就虚词本身来单一说它的意义或用法,而是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来揣摩它的意义和用法。
5、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并翻译句子。
(1)父异焉。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词类活用现象,是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在归纳总结、对比中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举一反三,反复强调和理解,在翻译中强化。
【合作探究】朗读课文,深入理解: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这道题是引导学生紧扣文本,通过找重要句子、关键词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然后进行筛选、分析,从而概括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里的关键词实际上是让学生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这是第一问。关于详略是指内容,这一点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关键是详略的原因,是比较难的。因此这里正是讨论和探究的地方。这是一种写法,即先扬后抑,也是对比,先扬后抑学生不容易想到,但对比可能较容易。这种写法是为了突出中心服务的。这里以小组合作讨论形式来学习、解决问题,是比较合理的。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的,讨论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因。重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有自己的原因也有他人的原因等。
【拓展延伸】
①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分析评价一个人,要紧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等地方进行判断。如文中“父利其我也……不使学”这一句是评价其父亲的重要依据。第二问,是比较容易回答的。
②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这是考查学生的积累和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能力的题目。是综合性的考查。引导学生要对生活进行思考,批判。
③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这是学习本文的升华,是世界观体现。在学生自主回答和小组讨论的前提下进行点拔。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堂检测】
1、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2条。
此题考查学生的积累。
2、翻译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求“信”“达”“雅”,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只有在准确理解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翻译句子。
3、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    未尝识书具(        ) 
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        )
邑人奇之(        ) 环谒于邑人(        )称前时之闻(       )
此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文中实词的掌握和巩固。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因此是扎实落实这一些内容。
 
教学反思:
1、故事简单,但很精彩,学生能总体上把握小说的主旨,但缺少具体分析的方法,易脱离文本简单说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读故事,揭示出深刻道理。
2、文言字词的理解掌握,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文言现象较多,需要强化,“温故面知新”,“学而实习之”。落实是教学的一重点。
3、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提出到小组合作讨论,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同学已逐渐懂得分析、讨论、争辩到共识,在争辩中生成新的火花,有成效,很好。但面还不是很广,还需要加强。
 
七年级上册《伤仲永》导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
1-3略。
4、之: ①忽啼求之(指代“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指代“仲永”)
③余闻之也久(指代这件事)  ④邑人奇之(指代这件事 )
⑤或以钱币乞之(指代仲永的诗)  ⑥仲永之通悟(结构助词,的)
⑦传一乡秀才观之(指代仲永的诗)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 ① 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② 于舅家见之(在)
③ 贤于材人远矣(比)     ④受于人者不至(向)
5、(1)父异焉。对……感到惊   形容词意动用法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名词作状语 
(3)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  
(4)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名词意动用法 
(5)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名词意动用法。
(合作探究)
(1)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依据: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方仲永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资过人的特点。
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2) 主要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其次是:仲永个人原因:没有主动要求学习。再者,同乡人
也是罪魁祸首。
 
 
检测答案:
1.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华罗庚
2.  (1)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   属于 曾经   立即   题上   自己  以……为奇  意动用法   四处  拜访    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