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格式:  DOC
  • 大小:  67K    8张
  • 时间:  2016-02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主编/徐崇峰 编辑/徐崇峰 赵修玉 乔安红 王彬
第一课时
【温故互查】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语文世界风光无限。在这里,我们寻(mì) 春天的踪迹,感受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走进戏曲天地,品味民族文化悠长的(yùn) 味;追寻人类起源,体会古代神话永恒的(mèi) 力;共话千古风流人物,激发心中的仰(mù) 之情……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其人及其主要作品。
2、掌握积累本文的重点词语,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3、理解文章的内容、情感和结构。
4、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导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大声朗读课文,用“ ”标出不会读、不理解和易出错的字词。用“ ”标出不理解的句子。用“ ”标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1.填空:鲁迅,原名 ,字 ,伟大的 、 和 。他的散文集是 ,散文诗集是 ,短篇小说集是 和 。他的杂文集有 等。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菜畦( ) 桑椹( ) 蟋蟀( ) 脑髓( )
斑蝥( ) 攒成( ) 油蛉( ) 渊博( )
3.根据拼音写汉字。
bǐ( )谷 hóu( )咙 宿rú( ) 白jiá( )
确záo( ) xiù( )像 书shú( ) jiàn( )赏
4.解释下列词语。
确凿: 鼎沸:
方正: 宿儒:
消释: 蝉蜕:
5.本文回忆了童年时代哪两个地方的生活片段?中间哪一段起到过度作用?本文采用第几人称的写法?以什么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
(做完后,小组内互改交流,争取当堂掌握。)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默读第一部分,思考:
1. 第一自然段那个词语是这一部分的中心词语?怎么理解“似乎”和“确凿”两个词语连在一起用?
2. 作者写百草园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找出相应的词语。
3. 在写百草园的景色中,哪一段写得最精彩?你能给同学们分析一下吗?

4. 美女蛇的故事发生在百草园吗?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5. 在写冬天的百草园,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把捕鸟的一段背下来,记住捕鸟的一系列动词。

6. 当“我”不得不离开百草园,而去私塾读书时,我怎么想的?这一段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表达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同学们先自主学习,不会的,合作交流。一组之内对好答案,全班交流。)
【达标测评】
1.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 、 和 。其作品有小说集 、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有
、 、 等。
2. 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
(2)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 ( )
3.下列句子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 )
A.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B.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C.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D.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老师。
4.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看鸟雀们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
5.阅读课文选段,思考下列问题。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4)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到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都二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5)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6)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于是我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7)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请在选文中分别找出描写蝉、黄蜂、叫天子(云雀)、油蛉、蟋蟀的动作的词语:

(2)下列句子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C.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D.有人说,何首乌根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形。
(3)选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表达( )
A.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B.百草园里物产丰富。
C.泥墙根一带乐趣最多。
d.拔何首乌,摘覆盆子,不畏艰辛。
(4)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句。
【中考链接】
(2011年浙江省台州市)名著阅读
他虽疾恶如仇,却从无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也没有李逵两把板斧砍到一片百姓的凶残;他对人间苦难有深切的体悟,如在桃花村痛打小霸王周通后,劝周同放弃成亲,为的是让刘太公老有所养,不要“教老人家失所”;梁山上见着林冲便动问“阿嫂信息”……
文中的“他”指的是 ,请你简要地写出原著中有关他的另外两件事:

【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乡间的庙会
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季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五十年代的乡戏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戚从四面八方的村里赶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戚,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来了,为乡村夫人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买衣服和布匹的,还有买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节日更具交往型和商业性。
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来就等着来接的车子。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德 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璎珞。人们相互答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一本书;另一件事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期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车和战旗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庙会上最吸引人的要数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了位子。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正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惟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 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那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
1. 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个空须有“庙会”二字) ------- -------
2. 第4自然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赏析。
3.从文中看,庙会用哪些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

(拓展延伸部分可以放到课下,让学生当作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温故互查】
1. 检查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 检查背诵雪地捕鸟过程的那一段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章的情感和主题。
2. 体味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快乐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领悟作者美好的童真、童童心。
【导学过程】
一:阅读感知文章第二部分,体味作者的情感。
1.“我”在三味书屋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乐趣?
2.“我”在三味书屋学习过程中,有哪些进步?
3.“我”对三味书屋的老师持什么态度?

4.“我”对三味书屋感到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二:鉴赏品味
1.比较一下啊长和三味书屋的先生,“我”更喜欢谁?
2.比较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对它们的情感是什么?思考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3. 品味课文的语言,思考下面句子中划线处的不同,说说两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 初稿:如果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剥的一声,从后身喷出一股烟雾。
定稿: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2) 初稿:有人说,何首乌的根是有像人形的,我常常拔起来,牵连不断地拔它起来。
定稿: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3) 初稿:我问他缘由,他却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没有等到它走到中间去。
定稿: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4) 原文: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改动句: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显出自我陶醉,很是入神的样子。

4. 下面的资料说明鲁迅当年是个勤奋好学的少年,而散文中的“我”却淘气贪玩。你怎样理解这似乎矛盾的现象?
少年鲁迅在私塾读书时曾制作一枚书签,写着“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夹在书页里用以自勉。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着玩,为了防止同学影响自己学习,他还曾在书桌上贴一张红纸条:“君子自重”。有一次迟到,被老师责备,他就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

(学生先自主学习,不会的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整理出最优答案后,全班交流)
【中考链接】
2011年湖北黄冈中考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 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达标测评】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的散文集 ,本文通过记叙“我”童年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儿童 ,
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旧时私塾教育的若干问题。
2.本文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作分析。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眉山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 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执行自动交会对接任务,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进一步成熟。
D. 通过加强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使学生的人生安全得到了保障。
4.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成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三味书屋;扁下是一幅画,画着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的时候,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发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怨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失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啊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绝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级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1) 先生对我很严厉,为什么后来却好起来了呢?

(2).文中所谓的对课就是对 。例如“雨”对“风”,“桃红”对“ ”
“黄河浪”对“ ”等。所谓“三言”、“五言”、“七言”中的“言”意思是 。
(3).从文段中提供的信息看,旧时私塾的特点大致有哪些?
(4).“我”问“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拒绝回答,“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先生的这种态度对吗?做学生是否就不该问这些事呢?
(5) 按照文中划线句子仿写。
我不知道 ,而且 ,也许是因为 ,也许是因为
,也许是因为 。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教你唱咯咯咯
今天这课上的,俩字儿:郁闷!
三分钟!就剩最后三分钟!按照安排好的,由蒋雨涵作小结,谈收获,这课就结束了,天衣无缝,完美无缺啊!偏偏这个时候,这个李冒儿,今天又举了手,我就知道他要坏事,可当着那么多听课老师的面,我又不能不点他。果然,他大咧咧站起来,说什么黄鼠狼是有害动物。书上写的明明白白,黄鼠狼吃田鼠和玉米虫,是有益动物,我要他再读读课文,他还是梗着脖子说:“黄鼠狼偷人类的鸡吃,是有名的”‘偷鸡婆’,它就是有害动物。我真恨不得扒了他的皮,当然,有那么多老师看着,我是不能扒他的皮的。我只好咬咬牙说:“你的观点也不是没道理,等下课以后我们再单独探讨,你看怎么样?”他眼角扫了扫后面听课的老师,脸憋得通红,坐下去了。好在蒋雨涵的小结说得特别流畅,甜甜得而嗓音把所有人都陶醉了。
下课后,我把李冒儿盯了足足三分钟,盯得他脸红,头低下去才算完。老师们也陆陆续续走出教室,校长从我身边走过时,也斜着剜了我一眼,剜得我心里直发毛,也不知他啥意思。管他呢,五点了,幼儿园该放学了,接儿子去。
抬头看看天,灰的,没有风,路两旁的行道树整齐地立着。没几步就到了幼儿园门口,看见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鸡仔儿正觅食呢,老母鸡“咯咯咯”的在前边跑着,小鸡们“叽叽叽”的在后面追。正看鸡呢,突然听到有人喊:“嘿!王老师,正要找你呢。”我一看是儿子的老师,连忙陪着笑说:“是李老师啊,有事儿吗?”李老师说:“有你儿子在,能没事吗?”我一听,头就有点大。李老师也就喋喋不休的说开了,原来李老师今天也上公开课,讲的是《小猫病了》这一课。说,小猫病了,小狗狗来看它,带来了香喷喷的一盒子骨头;小兔子来看它,带来了翠绿绿的一篮子萝卜和白菜;小松鼠来看它,带来了藏了一冬天的小松果儿。多好的课文呐,可是儿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小猫病了,为什么不送医院呢?驴唇不对马嘴,老师这课也就没法上了。
正说着呢,儿子蔫吧着出来了,我连忙跟老师做了保证,牵了儿子出来,抬头看看天,灰的,没有风,行道树整齐地呆立在那儿。小猫病了,可不就该送医院吗?小猫病了,你就送它鱼,也不一定顶事儿啊!我摸摸儿子的小脑袋瓜,心里正琢磨着怎么跟儿子说呢,又碰到了那群觅食的鸡,突然记起小时候祖母教我的一首儿歌:“母鸡骂小鸡,你是个笨东西。教你唱咯咯咯,你偏要唱叽叽叽。”
1. 通读全文,李冒儿代表了学校里的哪一类学生?

2. 读第三自然段,“剜”字写出了怎样的一种眼神?

3. 读第四五自然段划线句子,相似的环境描写两次出现,有何作用?

4. 文中引用儿歌有何用意?

5. 读第五自然段画虚线的句子,假如续写,你认为“我”会对儿子怎么说?

6. 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基础教育的研究者,你认为他写这篇小说想表达什么愿望?

(拓展延伸部分可以当作课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