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5 伤仲永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5 伤仲永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伤仲永》教案10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临沭县店头中学教师课时教案
学科:语文  年级:七    学期教时总编号: 7       
课题
                       《伤仲永》
授课教师
万法平
主备人
 
课时
第1课时 (总1课时)
课    型
教读课
审阅人
 
 
 
 
 
教学目 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重点
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法
学法
 
 
指导点拨、
自主探究、互助合作学习
教具
投影仪
 
 
 
 
 
 
伤仲永
                   王安石   临川先生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学法指导)
学生活动
估时
 
 
 
 
导入
课题
 
投放
目标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教师讲一个“年级死囚犯,在临刑前咬下母亲半边耳朵”的故事。
  2、讨论,年轻人的行为如何理解?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4、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1、讨论,年轻人的行为如何理解?
2、了解作者
3、初读课文

5
 
 
 
 
 
自主
探究
 
 
 
 
 
1、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1、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质疑问难,互相解决
 
 
 
 
 
 
 
问题
研讨
 
 
 
 
 
 
1、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2、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余闻之也/久。
3、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1、(分组讨论)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2、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选材组材,'见''闻'交织,详略有序。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用词精当传神。'啼'、'忽''即''立'三个副词'环谒'
 
课堂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