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5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张超 

    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 

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 

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 

情。”教学重点应放在描写“百草园”部分,而对“三味书屋”部分,因其距学生的生活略 

显遥远,可略学。所谓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的身心发展之说,较牵强,有概念化之嫌, 

可不涉及。采用“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通过引导想像(如百草园的美景)、动 

手实践(如雪地捕鸟)、模拟表演(如私塾先生读书)、口头作文、书面写作等形式,努力 

创设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空间和氛围,真正把“讲堂”变成“学堂”。 

    一、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这一课着重实现两个教学目标:(一)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 

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二)体会作者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散文笔 

法。 

    二、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忆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中年时的鲁迅为了追寻 

这种甜蜜,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 

和情趣,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教师以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语调朗读全文(或用配乐磁带),为学生理解文意题旨及 

风格特点作好铺垫。(如换成学生自读,效果较难保证)。 

    四、重点学习 

    (一)详学“百草园”部分。 

    问:作者回忆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为两部分。 

大家觉得哪部分最有趣、最爱读?(百草园)那我们就重点学习“百草园”部分。能否给这 

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①《我的乐园——百草园》;②《童年的乐园》;③《童年趣事》; 

④《绿色童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答案不求一致。) 

    “相传叫百草园”,连园名都是“相传”而来,可见年代久远。开篇即渲染一种沧桑感、 

神秘感,令人向往,急欲一游。第一段最后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 

第一部分的“文眼”。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怀恋。 

    问: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百草园”的美景,并给学生时间,将之扩写得更 

细腻逼真:“百草丰茂的百草园,在身体四周铺展开来,空气中弥漫着百草清纯的芳香和泥 

土温和的气息。时而站在菜畦的垅上,弯腰间一间苗,菜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下闪 

耀着七彩光辉。时而站在井台上,用手摸一摸石井栏,洁白而光滑。纵身从井台上跳下,仰 

起头来,看高大的皂角树,从墨绿的树冠上,透射下一缕缕笔直的光线,斑斑驳驳地印在地 

上,微风过处,无数光斑闪耀,像一地碎纸屑在翻动。爬上桑树,把柔嫩的枝条拉弯,摘一 

把桑椹,又红又紫晶莹剔透,不用吃,嘴巴里已溢满了口水。看到树叶里拉长声音、引吭高 

歌的鸣蝉了吗?看到黄黄的菜花上那只忙忙碌碌的黄蜂了吗?时起时伏,嗡嗡不已。突然, 

一只轻快的叫天子突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去了,天瓦蓝瓦蓝,只有朵朵白云飘浮着,天上早 

没了云雀的影子。……”富有诗情画意的想像以引导和扩写训练,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增添 

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 

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又从高处写到低处,写 

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单是”以后,又从动物写 

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吃与不可吃,是秋景。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 

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第二段是教学的 

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限时背诵。 

    问: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 

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形容词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 

“低唱”“弹琴”等。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 

    教师强调:描写景象,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巧用动词、形容词。(板书) 

    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采用了“不必说 

……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 

    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说”之中,做到了简略地概说,而且突出了“单是” 

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 

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要求学生运用“不必说…” 

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5分钟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口头作文,或讲述童 

年玩“老鹰叼小鸡”的游戏,或回忆小学捉泥鳅的情景,或口述升入初中后的见闻。如《我 

校的宣传走廊》:“跨入初中大门半月来,我感到一切都很新鲜。不必说宽敞的实验室仪器 

琳琅满目,也不必说校史陈列馆的内容丰富多彩,单是校门内两侧的宣传走廊,就有无限的 

情趣:‘时事要闻’‘文苑天地’‘数理世界’‘学生风采’……”口头作文费时不多,却 

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架设了一座桥梁。 

    描写百草园时插入的“美女蛇故事”,可不讲或略讲:这是由“赤练蛇”引起的相关联 

想,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情趣,涂抹神秘色彩。说明即便是惊心动魄的“美女蛇故事”, 

也是趣味盎然的“百草园”的一部分,中年的鲁迅依然记忆犹新。 

    问: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不下 

雪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作者描写雪后的百草园也是充满乐趣的, 

重点写捕鸟。教师要求学生熟读“扫开一块雪……养不过夜的”一段,体会“雪地捕鸟”一 

段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扫、露、支、撒、系、牵、拉、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 

自己捕鸟的经历,谈谈捕鸟时紧张而愉悦的心情,并准备竹筛、短棒、长绳等捕鸟用具,让 

学生按照鲁迅文中所指示的方法,动手演示捕鸟过程。这样,既引导学生认真看课文,体会 

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增添了课堂的生活情趣。 

    教师强调:交待事情,需有条理、准确地运用动词。(板书) 

    印发或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片断,与课文比较阅读,异中见同,扩大阅读 

面:“……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 

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 

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 

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全文见新高 

中《语文》第二册) 

    (二)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问:作者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用过渡段)学生齐读过渡段, 

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少年鲁迅对百草 

园的留恋,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而且以儿童的心理来作种种揣度,更显质朴、天真、可笑。 

    问:私塾先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表现是什么?(读书的样子) 

    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描写,模仿先生读书的样子。若有条件,可适当化装:长衫、眼镜、 

胡须…… 

    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有趣,鲁迅描写了教书先生哪些方面?(神态描写——微笑起来 

……;动作描写——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语言描写——铁如意, 

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教师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板书) 

    私塾先生在文中并非反面角色,作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先生的恶感,也没有把主题放在批 

判旧教育制度上。尽管先生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 

老人。在鲁迅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一样,是值得留恋和回忆的。 

    五、梳理总结 

    本文思路清晰,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中间用过渡段。写百草园重点写 

了三方面内容,写三味书屋重点写了私塾先生读书神态,层次分明。语言轻松愉快,幽默风 

趣,可读性很强。笼罩全文的是一种依依深情。 

    六、课后作业 

    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童年鲁迅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十一二岁,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 

童年就像珍藏在你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绿水、有白云、也有蓝天;有晚归的牛 

羊,有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历史,一段泪珠也在 

唱歌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童话,一个冬天里也有花香的童话。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就 

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同学们能不能把童年的趣事说出 

来给大家听,让我们也一块来分享你们的快乐呢?大家想不想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试着 

也写一篇《难忘的童年》,和鲁迅先生比一比谁写得好呢? 



    (作者单位:山东兖州一中 27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