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练习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单元练习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能力测试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第二单元·能力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一)默写。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________________,两三点雨山前。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人有矛与盾者,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解释加粗词。

1)人有矛与盾者        鬻:________。

2)其盾之坚            誉:________。

3)俄而又誉其矛曰        俄而:________。

4)物无不            陷:________。

2.翻译文言句子。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源于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它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题。

最后一课

刘燕敏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家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出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是言而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像四个弟子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________。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壶口瀑布: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宁明

 

落日,苍鹰,暮色,群山,我们在这样的背景的衬托下,恋恋不舍地离开陕北,奔向秦晋峡谷,去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

汽车沿盘山路爬行,秋风苍凉沉寂,黄河浩荡东流。我们的心绪还沉浸在陕北高原,沉浸在沟壑纵横、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风景中。陕北,贫穷、闭塞;陕北人,顽强、质朴。一如脚下这千古奔流的民族圣河,盛满民族全部的辉煌和苦难。当我们离开陕北,走近壶口瀑布,希望心情不再沉重。

车窗外,渺无人烟,屋舍稀落,断垣残壁,瓦砾成堆。车拐过最后一道山梁,黄河从视线中消逝。蓦然,一股惊天动地的声浪铺天盖地而来,①黄河以雷霆万钧之势,呐喊着迎接我们这群不速之客。车停道旁,喧哗停止,苍茫暮色使我们看不见黄河之水,只能静静地用耳,准确地说是用心,听黄河母亲的倾诉。

上古,黄河奔泻至此,形成滔滔洪流。河道不畅,横溢流淌,黄河成为不可抗拒的洪灾。大禹用疏导之法,劈开吕梁山,凿开龙门,给后人留下名闻遐迩的壶口瀑布。

翌日清晨,我们走近壶口瀑布身旁,立刻被她博大的气势所震撼。黄河之水显得宽宏博大,奔放无羁。此时,我才知晓李白为什么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壶口两旁,山岩断裂,赤裸畸形,筑成两条坚固峰带,如鬼斧神工。金色的波涛从远方滚滚而来,惊涛拍岸,金液飘荡。雾气蒸腾,水天一色。七色彩虹在阳光照耀下,横跨两岸。黄水万顷,无拘无束,慌不择路,在秦晋峡谷奔突涌荡,左回右旋,掀起团团浪花、泡沫。

壶口河槽错落,岩石犬牙交错,水流跌宕,像古老的石犁烈马分尸般撕碎水层,犁开波面。云腾雾裹,浇入壶口,挤入龙槽。黄河雄浑博大的身躯突然痉挛收缩,又被大自然鬼使神差般撕裂。

此时,②黄河畔上,气流在抖动,山在摇晃,大地在颤栗。“声震四十里,烟雾溅湿人。”天和地斑斓的色彩和声响都消失了,黄河似是地下奔突出的岩浆,发出无尽的雄伟轰鸣。

壶口瀑布西畔,陕北一片莽莽苍苍,游人三三两两。东畔,山西人大搞旅游,灯火闪烁,游人如织。同一条黄河,“东边日出西边雨”。遥想当年,两岸码头红红火火,人声鼎沸,真使人有沧海桑田之感。壶口瀑布宽度达千米,主瀑难以接近。同行的女记者忙于录音,价值几千元的照相机掉进龙槽,转眼无影无踪。壶口瀑布,烟波浩浩,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当年,光未然到此,慷慨激昂地写下中外驰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

面对壶口,你唱不出“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纤夫的爱》不能在壶口唱,你只能高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壶口瀑布,观之,如万马奔腾,听之,似惊雷行空。浩浩乎,中华民族之文化;荡荡乎,中华民族之精神!

(选文有删节)

1.第二段说黄河“盛满民族全部的辉煌和苦难”,联系全文请具体说说:“辉煌和苦难”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文中找一组形容词来概括黄河的特点;并说明写壶口瀑布为何先着力描写黄河之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从文中找出语句来说明壶口瀑布的特点?(限于20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描写壶口瀑布是为了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试从本文中概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限于10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以《黄河大合唱》和《纤夫的爱》来结尾,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歌谣,完成1~4题。

长城谣

潘孑农

 

万里长城万里长,

长城外面是故乡。

高粱肥,大豆香,

遍地黄金少灾殃。

 

自从大难平地起,

奸淫掳掠苦难当。

苦难当,奔他方,

骨肉离散父母丧。

 

没齿难忘仇和恨,

日夜只想回故乡。

大家拼命保故乡,

哪怕敌人逞豪强。

 

万里长城万里长,

长城外面是故乡。

四万万同胞心一样,

新的长城万里长。

1.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的1937年。请问这首诗为什么要以长城为题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从大难平地起”中的“大难”指的是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四万万同胞”而不是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这首诗的韵脚和押韵的韵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请以“我________黄河”为题,横线上可填“心中的”“见到了”等词语,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祝愿、颂扬。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例文]

我见到了黄河

彭涛

 

黄河,国人皆知,因为她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中华民族的摇篮。但是真正有机会见到她的人却并不很多。今年暑假,我跟着爸爸去郑州,才有幸一饱眼福。

经过近八个小时的旅行,傍晚,火车驰过詹店。这时爸爸告诉我:“黄河快到了。”我的心不知怎的“咚咚咚”地跳得特别快。黄河在我心中是多么神秘啊!她真的像歌中唱的那样“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吗?我正想着想着,忽然有人喊了一声:“看,黄河!”隔着车窗,我看见前方横亘着一条金黄色的带子。起初,它和暮霭融在一起,不甚分明,接着就赫然展现在我面前。此时的黄河,好像一位母亲,展开巨大的手臂,准备热烈地把儿女搂在怀里。啊,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

火车冲上了黄河大铁桥。脚下,汹涌的惊涛撞击着桥墩,眼前也猛地开阔了,阵阵清风,把夏日的燥热一扫而光。黄河,带着巴颜喀拉山万仞冰峰上雪水的寒凉,带着西北黄土高原上泥土的温馨,从天边夕阳的脚下流过来。映着一路金色的光,让人觉得黄河里流的不是水,而是太阳熔化的金汁。这金汁般的洪流滚滚东去,使我不禁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句: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对岸,黄河游览区的青山起初还云遮雾罩,火车渐渐驶近,它也露出了真面目,显得更高大了。这时,雄伟的黄河大堤也看清楚了。大堤把黄河水牢牢锁住,昔日桀骜不驯的黄龙被征服了,可历史上黄河却改道几十次,溃堤1500多次,河南、山东的沃野,过去都是赤地千里的黄泛区……

正当我思绪万千、心潮澎湃的时候,火车已呼啸着把黄河甩到了身后。车

窗外依旧是无边无际的田野,在夕阳的余晖中,农民三三两两地给庄稼打药、

施肥。无数管道从黄河伸向工厂、农村,把充满活力的血液输送出去。

黄河仿佛一位慈祥的母亲,正精心哺育着自己心爱的孩子。

太阳渐渐从地平线上消失,只留下一抹金色的晚霞。田野里的农民仍然在

紧张地劳动着。他们正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要把它打扮得更加美丽。其实,也只有这样,才无愧于我们伟大母亲——黄河。

[简评]  作者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具体、细致地描写观看黄河雄伟壮观

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情怀。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对黄河的热爱之情融于景物的生动描绘之中。语言流畅、生动,很好地表达了内容。

参考答案

一、(一)1.风正一帆悬  江春入归年  2.几处早莺争暖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  3.七八个星天外  旧时茅店社林边  (二) 1. (1)卖  (2)夸耀  (3)过了一会(或:一会儿)  (4)刺破  2.(1)如果用您的枪来刺您的盾,那会怎么样呢?  (2)那人不能回答了(或:默不作声了)。3.自相矛盾  人们说话、做事前后互相矛盾

二、(一)1.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2.饱学:学识丰富。饱经风霜  饱食终日  3.点点头  微笑  态度与前两种基本相同(描写神情、态度,只要符合文章的语境即可)  4.不是失信。哲学家人虽未到,却已经用事实“宣布”了最正确、最理想的答案。  5.震惊→疑惑→顿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点题  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7.美德太重要了(答案不是惟一的,不必强求一致)  (二)1.“苦难”指不可抗拒的洪灾;“辉煌”指造福人民,便利交通,旅游发达。  2.宽宏博大,奔放无羁。黄河之水是形成壶口瀑布的源泉。  3.万马奔腾、惊雷行空、犬牙交错、水流跌宕。  4.顽强奋斗,质朴坦荡。  5.用对比来突出壶口瀑布和文化内涵。  (三)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东北。  3.当时全国共有4亿5千万人口。  4.韵脚:长、乡、香、殃 当、方、丧乡、乡、强  长、乡、样、长  韵母ang

三、参见“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