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期末考试

  • 格式:  DOC
  • 大小:  56K    5张
  • 时间:  2016-02

福州市2009-2010学年人教版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福州市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课题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八年级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1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蓬蒿(gāo) 匿名(nì) 牟取(móu) 众目睽睽(kuí )
B.哂(xī)笑 干涸(hé) 吞噬(shì) 媲美(bì)
C.禁锢(gù) 譬喻(pì) 虐待(nüè) 广袤无垠(mào)
D.迸射(bèng) 招徕(lái) 蹲踞(jū) 门楣(mé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杯盘狼籍 正襟危坐 顾名思意 盛气凌人
B.莫终一是 囊莹映雪 油嘴滑舌 肃然起敬
C.美味佳肴 鹤立鸡群 相形见拙 粗制烂造
D.不容置疑 鼠目寸光 沧海桑田 合辙押韵
3.根据语境,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唐诗宋词是一座巍巍丰碑。在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在这里,有 的报国志,也有 的故乡情;有 的江南春景,也有独上西楼的凄清秋色……它们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
A.窗前明月 怒发冲冠 草长莺飞 B.怒发冲冠 窗前明月 草长莺飞
C.怒发冲冠 草长莺飞 窗前明月 D.草长莺飞 窗前明月 怒发冲冠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分)
A.通过开展赛龙舟、包粽子活动,可以使屈原“忠心爱国、坚韧不懈”的精神传承下去。
B.能皂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C.近期,福州市警方大力开展交通整治。
D.今年五一期间,我市个别景点由于垃圾箱设置过少,导致游客乱丢垃圾。对此,我们认为景点管理部门并非不无责任。
5.下面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山/行六七里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6.古诗文填空。(12分)
(1)明月高楼休独倚, , 。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2)采菊东篱下, 。 (陶渊明《饮酒(其五)》)
(3)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 《赤壁》)
(4)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5)峰回路转, ,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6)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景写雪景的诗句是:“ , 。”
(7)我们即将跨入初三这一新的学习阶段,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具有挂起风帆、直渡大海的精神,让我们用李白《行路难》里的两句诗共勉:
“ , 。”
(8)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同情下层人民,希望天下人皆“安居”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 。”
7.名著阅读。(5分)
(1)根据下面《名人传》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写出他们的名字。(3分)
A.“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
这是对( )的外貌描写。
B.“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有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
这是对( )的外貌描写。
C.“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
这是对( )的外貌描写。
(2)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 (要求写出人名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2分)
答:
8.语言运用(3分)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低碳经济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低碳生活”这一名词又逐渐走进普通群众。最近的“两会”中 “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的呼声也不断传出。所谓的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最终目的是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福州市准备就“低碳生活”开展全民教育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3分)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选自《醉翁亭记》)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 (2分)
(1)树林阴翳( ) (2)太守谓谁( )
(3)或异二者之为( ) (4)不以物喜( )
10.翻译句子:(4分)
(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微斯人,吾谁与归?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完成对联。(1分)
上联:欧阳修饮酒醉翁亭与百姓同乐
下联:范仲淹观景岳阳楼
12.甲乙两文表现的思想感情有共同点,都体现了作者 ;但同中有异,甲段突出“乐”字,乙段突出“ ”字,甲段寄托作者 的怡然之情,乙段表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崇高理想。(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6分)
古典之殇
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②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
③温习一下这随手撷来的句子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④那样的户外,那样的四季,它们今天又在哪儿呢?那“人行明镜中,乌度屏风里”的清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寂静……今安在?
⑤从自然审美上讲,古人世界要比今人富饶的多,朴素而优雅的多。地球自35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共有5亿种生物栖居过,如今大多已绝。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平均三百年一种、兽类平均八千年一种。如今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说:上世纪末,每分钟至少一种植物灭绝,每天至少一种动物灭绝。这是高于自然节奏上千倍的“工业速度”——“屠杀速率”!
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生态活页从我们的视野中被硬硬撕掉?多少诗词风光如“广陵散”般成了遥远的绝唱?
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河水清且涟漪”……每每抚摸这些《诗经》句子,除了对美的隐隐动容,我内心总有一股颤栗的冰凉。因为这份荡人心魄的上古风情,已无法再走出纸张一一永远!人类生活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人与自然最相爱的蜜月时光,已挥兹远去。或者说,她已遇难。
⑧阅读竞成了挽歌,竞成了永诀和追悼。难道不应为此哭泣吗?
⑨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绪,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含义,更有着“黄鹤杳去”的祭奠意味。而我们在对之阐释时,难道就只会停留在汉字理解上?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满含敬畏和感激?除了匆匆的愉情怡性,难道就涤荡不出“挥别”的忧愤来?
⑩我想建议老师:为什么不问问孩子,那些美丽的“雎鸠”“鹿鸣”哪儿去了?为何再不见它们的身影?甚至促之去想,假若诗人闯入当代,他又会作何感?发何吟?这难道不会在孩子心里掀起一场风暴吗?
(远的不谈了,且说那国人争诵的《荷塘月色》吧。那可仅仅是1927年的遍地风景呵。今天都市的孩子谁有缘重温清华园里的那场夜游呢?即使荷塘犹存,但“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呢?如今的城市,连一处真正的泥土都难觅了,地面早已被水泥、柏油、沥青和钢化砖砌得奄奄一息,一丝气缝都不剩,无穴可居,无枝可栖,何来蝉声?想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空气要清洁到何几?再者,在市声鼎沸、霓灯狂欢的不夜城里,那养耳的寂静、养眼的清疏,又何处寻?
(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伤感?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埋种进孩子的心里,那我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的种子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
13.从全文看,第②段中“古人有过的”和“今天杳无了”都是指 。(2分)
14.文章第⑧段中“挽歌”、“永诀”、“追悼”、“哭泣”等一连串词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物种灭绝,生态环境失衡的 之情;文章最后一句则呼唤人们 的觉醒。 (4分)
15.本文大量引用了古诗词有何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3分)
16.“假若诗人闯入当代,他又会作何感”,想象此时古诗人的所见所感,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3分)
17.点评赏析第⑦段中的划线句。 (4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14分)
梦回水榭
①秋目的晨光静静地洒在白墙青瓦之上,衣锦坊中的一切还沉浸在一片寂然之中。而我早已徜徉在这积淀着百年文化的坊巷,开始寻觅梦里百转了千回的戏曲.
②每每侧耳聆听,总能感觉到自远而来的曲韵声。循着曲声,我来到一座大宅前。抬头仰视,木质结构的大斗门,高高翘起的飞檐,古朴端庄,门柱上、横梁上独具匠心地雕刻着古色古香的纹饰,有珍禽异兽,奇花异卉,尽现奇工巧艺。好一座极具江南建筑特色的门第啊!我迈过门槛,绕过屏风,一座独具明清古建筑特色的房屋呈现眼前。踏着石板路,步入大厅,厅中央摆放着一张苍老而庄重的的方木桌,两边配合着两张太师椅,我抚摸着窗户上的浮雕,捕捉着这山水花卉的精致,正欲驻足细赏之时,仿佛天外之音,又像是临院的乐声随风飘过,由远而近牵引着我,使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寻声而去。
③近了,近了,绕过一道小门,步入花厅,一座华丽古典的戏台子映入眼帘,这便是著名的水榭戏台。
④戏台建于池水之上,因而得名水榭。戏台古朴大方,上方的方形藻井雕刻着鹤与蝙蝠,象征着福、寿。池水潺潺,源于地下涌泉,水中金鱼自在畅游。据说戏台上方的藻井与池水能够反射声音,形成音响效果,即使不用扩音设备,也能使观众清晰地聆听到曲声。“文武官离三里就当下马;来客多人碰人难近门庭……”一段生动活泼的《珍珠塔》唱段将正沉思的我吸引到了戏台上。台上一位女演员声情并茂地表演着,一会儿翘起兰花指,一会儿眯起眼睛,得意洋洋,将陈夫人自夸时虚荣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望着台上的精彩表演,我开始恍惚,思绪也随着曲声蔓延……
⑤生命里总有那样一些冥冥中的缘定,闽剧之于我,就是如此。
⑥年少懵懂时,我时常随着奶奶去看闽剧。那时候,戏台前总是人山人海,黑压压的一片。戏台上,演员们时而抖动着轻盈的水袖,时而扬起长长的马鞭,时而翻几个跟斗,继而台下就一阵掌声。在我少年时代的记忆里,戏里的男人可以为将、可以为相、可以为儒雅巾生,戏里的女人珠翠满头,玉指纤纤,水袖盈盈。这在一个十来岁小男孩儿的经验系统中是多么诧异的事……这都是“戏曲”吗?虽然年少的我听不懂演员们缠绵的唱词,但是他们的许多手势动作,我看几遍就能铭记于心。回到家,总爱模仿着演员们的动作,自娱自乐,也许在那时就已经注定,闽剧将成为我生命深处蕴藉的梦想。
⑦此时,我坐在水榭戏台前,再一次欣赏着这熟悉的闽剧,我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不仅为自己,更为闽剧。
⑧虽然在时光的冲荡之下,闽剧已不复当年的荣光。但仍有那样的一群人,为了闽剧的未来而不懈努力,其中有双鬓斑白的老艺术家,也有青春的少年。这些少年们同我一样怀揣着心中的梦,我们期待着看到闽剧的再一次的涅火重生。看到如今的三坊七巷,看到如今的水榭戏台,我们仿佛看到了希望。
⑨一曲末了,终将曲终人散,我的思绪也被拉了回来。踏着青灰的石板路,我漫步离去。
18.下面是本文②、④、⑥段内容的概括,请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形容词。 (3分)
②段: 的宅院 ④段: 的水榭 ⑥段: 的闽剧
19.水榭戏台的建筑与装饰有哪些特色?用原文语句回答。 (4分)
20.本文⑦、⑨两段,抒发了作者哪些隋感?(3分)
21.“闽剧己不复当年的荣光”,作为一名福州人,你有什么感想?(4分)
三、作文(30分)
22.我是渺小的,如水滴;我是伟大的,能穿透坚硬的石头。
我是卑微的,如小草;我是高贵的,能浸润生命的诗意。
我是沉默的,如石子;我是宏观的,能撑起通天的大路。
我是平凡的,但我也不平凡。
请以“我,不平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