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施秉二中七年级期末复习题
姓名:
二、课内重点语段板块
第一单元复习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在“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
2、第②自然段采用什么顺序来描写景物?
答: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3、第二自然段是从形状、颜色、声音、味道四个方面来具体描绘景物的,请摘除描写景物特点的词语。(4分)
(1)形状:高大的皂荚树。(2)颜色:紫红的桑椹。 (3)声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4)味道: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4、这段文字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三种写景顺序交织而井然有序。这三种顺序是:(3分)
(1)从结构上看:由整体到局部
(2)从对象上看:由植物到动物再到植物
5、请找出第②自然段中既是过渡句又是中心句的一句话。
答: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6、简析“伏”、“窜”、“缠络”三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答:①“伏”既写出黄蜂肥胖的特征,有写出它悠闲自得的神态。②“窜”既写出叫天子飞行的速度快,有写出它轻捷的特征。③“缠络”一词化静为动,把植物给写活了。
7、“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一句中“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我”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
8、在第①自然段中“似乎”、“确凿”矛盾吗?为什么?
答:不矛盾。因为“似乎”表推测,事隔七八年,记不清了;“确凿”说百草园确实是“我”儿时的乐园。
9、请用概括的语言写出第②自然段叙述了哪四件事?
答:找蜈蚣 、按斑蝥 、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10、“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答: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油蛉、蟋蟀的叫声悦耳动听,也写出“我”儿时对这种声音的独特感受。
11、第②自然段描写了哪三个季节的景物?请分别找出一句。
答:①描写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
②A:碧绿的菜畦 B:紫红的桑椹 C: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12、描写景物要调动五管感受,即眼、鼻、耳、舌、皮肤。试从①②自然段中分别找出一句从触觉、味觉方面描写的句子。
答:触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味觉: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3、联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百草园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
答:因为百草园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好听的,因此是“我”儿时的乐园。
二、《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
①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②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我捡起小青石榴。
③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你说什么?老高。”
④“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⑤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⑥爸爸的花儿落了。
⑦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第①自然段中“我”为什么要快回家去?为什么“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答:A、快回家与家人分享“我”成功的快乐。B、这是亲情感应,也叫做第六感感应,暗示爸爸不久将要离开人世。
2、第②自然段画“ ”线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自然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爸爸身体不好,不久将要离开人世。
3、本文着力表现“我”的成熟与长大,但为什么还写弟弟妹妹的年幼无知,竟然还在家里嬉戏,好像压根父亲病重与之毫无关系?
答:运用反衬的表现手法。用弟弟妹妹的年幼无知反衬“我”的长大与成熟,应当挑起家庭的重担。
4、联系全文,用概括的语言说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的两件事。
答:①“我”独自一人到正经银行汇款;②听到爸爸去世的噩耗,“我”保持镇定与安静。
5、试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第⑥⑦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在结构上是末尾点题,总结全文;在内容上是“一语双关”:既写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又暗示“我”长大成人,理应挑起家庭的重担。
三、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伤仲永(感伤) 世隶耕(属于) 未尝识书具(不曾 ) 父异焉(感到诧异)
即书诗四句(写) 未尝识书具(书本) 收族为意(内容) 指物作诗立就( 立刻完成)
其文理(文章和道理) 邑人奇之(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地)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或以钱币乞之 (求取) 父利其然(认为……有利)
日扳仲永(通“攀”) 环谒于邑人(拜访) 从先人还家(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泯然众人(消失的样子)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 贤于(比)
材人远矣(通“才”) 卒之为众人(终于) 彼其受之天(他)如此其贤(这样 ) 且为众人( 尚且 ) 固众人(本来) 受之人(接受后天教育)
2、翻译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他。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他的以赡养父母、团结种族作为内容。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以后制定物品让他写诗立刻完成,他的文章都有观赏的价值。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同县人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来对待他的父亲。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认为方仲永这样有利可图天天牵着他四处拜访同县人,不让他学习。
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叫他作诗,不能与以前的才能相提并论。
⑦泯然众人矣。
译: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⑧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他的才能是天生的,比一般的人要好得多。
⑨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最终成为普通人,那是他接受后天的教育满意到达要求的缘故。
⑩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现在如果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都不够资格。
第二单元复习
一、《最后一刻》节选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音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②真奇怪,今天听讲,我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②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③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④突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⑤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⑥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画“ ”线①句中的“监狱的大门”是普鲁士军队对法兰西人民的政治封锁;“钥匙”是
法国语言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一个民族,只有牢牢记住自己民族语言,才能激发本民族的爱国意识。只要大家团结起来,赶走侵略者,就能求的民族的解放。
在画“ ”线②句中“我”为什么有“真奇怪,今天听讲,我都懂”的感受?
答:因为“我”被韩麦尔先生崇高的爱国精神所感动,进而专心听讲,因此全都懂。
画“ ”线③句采用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答: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对普鲁士侵略者的嘲讽与憎恨。
在画“ ”线④句中的“钟声”与“号角”分别意味着什么?
答:“钟声”最后一节课结束,从此德语课将代替法语课;“号角”意味着祖国已经沦陷,普鲁士军队已经占领了法兰西。
画“ ”线⑥句采用什么描写?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动作描写。从沉痛的心情透露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国人民必胜的信念。
画“ ”线⑤句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答:①祖国沦陷,韩麦尔先生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因此脸色惨白;②“我”被韩麦尔先生崇高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因此觉得他形象特别高大。
选段采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答:从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当户织(对着) 唯闻(只) 何所忆(思念) 十二卷(表多数,不是确指) 市鞍马(买)东市(集市) 旦辞(早晨 )但闻(只) 戎机(战争)度若飞(过)朔气(北方)策勋(记功)十二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百千强(有于)愿驰(希望)出郭(外城)扶将(扶持)著(穿)
帖花黄(通“贴”)火伴(通“伙”)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傍地走(并排)
翻译下列句子。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译:在集市上买来了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军用物资。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译:希望到集市上去买鞍买马,从此以后替父从军。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译: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想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将军与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木兰和一些幸存者凯旋归来。
⑤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译:对着窗户上的镜子梳洗打扮。
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雄雌俩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理解性填空。
(1)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描写木兰准备军需物资井然有序而又急迫的诗句: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描写木兰矫健雄姿奔赴战场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描写木兰边塞生活艰辛的诗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描写战争激烈、惨壮的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描写木兰劳苦功高、赏赐多的诗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描写木兰不谋名利、辞官还乡的诗句: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扑朔迷离”出自“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这两句。
第三单元复习
一、《邓稼先》节选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找出选段中的三个成语并解释。
答:从略
怎样理解下列两句话的意思?
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答: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求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讲求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而邓稼先汲取其中的先进成分,把它变成自己的优秀品格和气质。因此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②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答: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前进,而邓稼先把它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因此他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答:我喜欢邓稼先。因为他品德高尚,为人和善,有真实才学却不骄傲,有领导才能等。
请概括的语言说说选段叙述邓稼先事迹的两件事。
答:①说服两派继续工作;②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邓稼先为什么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与“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用原文的一句话回答。
答: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在表现邓稼先崇高人格与品质时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对比。有力地突出了邓稼先崇高的人格与优秀的品质。
二、《闻一多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画“ ”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强调了闻一多在革命家方面的言和行。
2、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在说和做上有什么特点?
答: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3、为了革命,推翻反动统治,需要大力宣传。那么闻一多进行群众大会演说的目地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答:争取民主,反对独裁。
请品析下列句子的作用。
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答:表现了闻一多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答: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5、选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答: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讲;举行游行示威。
6、“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与类容上加以分析)
答:在结构上总结全文;在内容上点明中心,高度地赞扬了闻一多崇高的人格和品质。
三、《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孙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解释下列词语。
当涂(当权、当道) 辞(推辞)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博士(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岂(难道)但(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历史) 孰(谁) 以为(认为)
乃(于是、就)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才略(才能与谋略) 三(几)更(重新)
遂(于是,就)
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吕蒙用军中的事物多为由来推辞。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一下历史罢了。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你现在的才能与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有识之士分别几天,就要檫亮眼睛,另眼相待,兄长了解这件事怎么这样晚呢?
根据意思填空。
孙权劝学,一个善劝,一个善学。首先孙权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然后采用现身说法,用“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学的可能性。吕蒙学有所成是通过语言描写和“结友而别”来表现的。
第四单元复习
一、《社戏》节选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②“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在画“ ”①句中六一公公真的是责怪我们“偷”它的豆吗?为什么?
答:六一公公不是责骂我们偷他的豆,而是责怪我们不好好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踏坏了不少。
2、在画“ ”②句中,双喜的语言有两个作用,它们分别是什么?
答:①推脱了“偷豆”的责任;②下“逐客令”,免得六一公公啰嗦。
你觉得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六一公公是一个淳朴、憨厚、热情好客、心地善良的乡民。
那夜的豆好吃吗?那夜的戏好看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那夜的戏不好看,那夜的豆不好吃。这样说是表达了作者对热情好客的农家少年与淳朴的乡民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幸福、平等的生活的向往和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