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期中考试

  • 格式:  DOC
  • 大小:  87K    4张
  • 时间:  2016-01

2012-201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质检语文试卷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检
七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确凿(zuò) 脑髓(suí) 气氛(fèn) 倜傥(tǎnɡ)
B.殷红(yīn) 骊歌(lì) 讪笑(shàn) 炽痛(zhì)
C.澎湃(pài) 屏障(zhànɡ) 诧异(chà) 祈祷(dǎo)
D.崎岖(qū) 污秽(suì) 深邃(suì) 荒谬(mià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截然不同 锋芒必露
B.马革裹尸 燕然勒功 契而不舍 群蚁排衙
C.人声鼎沸 来势汹汹 荒草凄凄 浩浩荡荡
D.当之无愧 妇孺皆知 钻之弥坚 迥乎不同
3.结合语境,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勤勤恳恳,竭心尽力,到死为止。)
B.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燕然勒功:东汉大将燕然因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而勒令别人给自己记功。)
C.仰之弥高,越高,攀登得越起劲。(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之”在课文中是指代由古代文化典籍形成的书山。)
D.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斗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夜很静,四周鸦雀无声。只是偶尔有一只小小的甲虫,嗡嗡地响着从花间飞了过去。
B.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全班的学习热情鼓动起来。
C.对于学到的原理,他都要拿实物来进行实验,求得彻底了解,决不囫囵吞枣,马虎了事。
D.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向长者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时,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集中在那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身上。
B.小李工作非常积极,总是提前上下班。
C.全厂职工听取并讨论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D.齐辉同学的这篇习作立意深刻,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在全市作文比赛中把它评为一等奖。
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俄国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是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B.《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母的影响下,逐渐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C.法布尔是法国昆虫学家,他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D.《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7.古诗文默写。(10分)
(1)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 ______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4) ______ ,云从窗里出。 (吴均《山中杂诗》)
(5)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6)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7)《木兰诗》中表现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的飒爽英姿的诗句是 ______ ______ , ______ 。
(8)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描绘美妙的峨眉山月景的诗句是 ______ ______ , ______ 。
8.综合性学习。(4分)
班级开展“黄河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古之黄河】
面对黄河,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请再写出一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含上下句)(1分)

【近之黄河】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读后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2分)
材料一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 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  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今之黄河】
2011年3月 12日,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利津县近千名机关干部来到黄河大堤,植树种草,绿化大堤。为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这一活动,请你拟写一则宣传语。(1分)

9.名著导读。(4分)
亲爱的孩子,你可别再干这种事儿了,不要去管大人的事!大人都中了邪,他们正在经受着上帝的考验,而你还没有——你就按着孩子的想法生活吧。你要等着上帝来打开你的心灵,来指教你应该做什么,来引导你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明白吗?至于谁犯了什么过失——这不关你的事。让上帝来评判,来惩罚吧。
(1)这段文字出自名著《  》,文中的“你”是 (人物名)。(2分)
(2)这段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之下说的?有何用意?(2分)


二、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完成10—13题。(10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4分)
(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3)即更刮目相待( ) (4)肃遂拜蒙母( )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2.选文中孙权最能说服吕蒙“就学”的句子是“ ”,文章通过 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习效果。(2分)
13.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他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9分)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节选)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4.请你分别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说”字的含义。(2分) .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15.请说说第三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2分)

16.开头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2分)

17.闻一多先生做学问的事例对你有哪些启发?(3分)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24-27题。(11分)
三袋米的故事
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③没多久,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
⑤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怎样背回去!”
⑥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⑦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肿大的僵硬的变形的腿。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⑧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这位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麻布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麻布袋,情绪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⑨儿子疑惑地往下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情的一幕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选自文章阅读网,有删改。)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什么主题?(4分)
答:
19.本文语言朴实,用词准确。请你从第①自然段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品析。(2分)
答:

20.第⑧自然段:校长为什么说这三袋米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2分)
答:

21.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详细记叙了母亲三次交米给食堂熊师傅及其被批评的过程,是为了突出母亲的辛酸与羞辱,并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B.文中儿子在欢送毕业生典礼之前,并不知道母亲为供他上学去讨米的事,这说明了做儿子的平时对母亲关心不够。
C.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儿子知道母亲乞讨供他读书后的强烈震撼和感激。
D.文章叙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母亲讨饭(米)供儿子读书的故事,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五、作文(40分)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逐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痛苦,孤单的寂寞……此时,你可能需要看周围甜美的微笑,听听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中需要 ”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①请先将题目填充完整,如:欢乐、鼓励、互助、善良、理智……
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