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合集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合集

  • 格式:  DOC
  • 大小:  143K    29张
  • 时间:  2016-0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合集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7301303110004252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它们分别是现代诗《黄河颂》、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杂文《龈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古代诗歌《木兰诗》。
教学《黄河颂》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设计仿作诗歌练习,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加深体会与吸收。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这是一篇类似散文诗的抒情散文,教学时如果不从“诗意”这一角度处理,将会使课堂枯涩沉闷、生气全无。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之前,务必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或者播放音乐《松花江上》,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当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本文的教学就易于进行了。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品析文中的关键意象和抒情描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本文众多的意象如列锦般排列在一起,纷至沓来,加上排比句式的大量运用,从而在文章中形成一种气势和力度,不断冲击着读者。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了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想像体味这些意象,力求将它们还原为真切的感受和活生生的形象,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再造出一个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这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此外,本课生字生词较多,教学时应扎扎实实地教学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写作于1923年,作者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了解这篇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平,是理解课文内容十分必要的环节,教师应在课上作简明扼要的交待,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作者提倡的雄健的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抓住这两个问题就能使学生很快地接触文章主旨。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运用比喻说理的好处,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段话,用纯议论的笔法阐发课文所讲的道理,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通篇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使读者由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受到启迪与感染。文中比喻较多,教学时应避免将一些名词、修辞概念生硬地教给学生,最好举几个有助于把握文章、了解比喻用法的例子,多让学生自己阐发,造句。此外,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缺乏坚强意志力的状况,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李大钊所提倡的“雄健的精神”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自己应该怎样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成为“雄健的国民”?以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作品由于其表现主题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简练、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过去教学这篇课文时,因为是当作记叙文处理,比较注重课文结构分析,新教材建议教师可以尝试直接从母语对于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讲起,点出这篇课文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意义,为学生初读课文后整体把握课文大意打基础。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孩子们被迫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教育。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由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显出了庄严的意义。这篇课文可用两课时来教读。第一课时应使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重点晶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通过对一些重要细节、人物形象的分析,领会小说主题思想。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花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学生较为熟悉,语言也相对平易,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不宜采用句句串讲的方法。在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梳理故事的基本脉络,并能结合诗句展开联想以填补诗歌留下的空白,比如结合“奔赴边关”一节文字,体会木兰的心理。结合“十年征战”一段,想像木兰征战沙场的经历和英姿等等,最终达到能够背诵课文。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诵读品析背诵”方式,也可采用“复述背诵想像”方式。作为扩展,还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像,改写《木兰诗》。或者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要求学生将影片与原作做一对比,评价二者之间的异同,在课上发言、商讨广也可写成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以阅读《黄河颂》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进行“探寻黄河文章,了解黄河忧患”的专题活动。每项活动有意引用一句诗(“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汹涌澎湃在梦里”是歌词)作为小标题,不仅是为了增加教材语言的可读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是含蓄地点出这项活动的宗旨。活动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合理。大多数活动都需要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问题,与合作者进行口头交流,向全班做出汇报与书面展示。教师在执教前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设计者意图,根据教学实际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也可以结合当地及本校条件适当增删调整部分内容。

【单元目标】
1.结合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采用不同方法朗读
3.发现并揣摩课文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词句
4.学习并揣摩语言运用的技巧
【单元课时安排】
《黄河颂》 一课时
《最后一课》 两课时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一课时
《土地的誓言》 一课时
《木兰诗》 两课时
综合性学习 一课时
作文指导: 一课时
作文讲评: 一课时
单元检测: 一课时
单元检测讲评: 一课时
合计: 十二课时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3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课时
6、黄河颂
【学习目标】
朗诵课文,从不同方面感受黄河的英雄气概,体会诗人的情感;
2.感受诗歌语言的气势。
【学习重点】
朗诵课文,从不同方面感受黄河的英雄气概,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语言的气势
【课时】第1课时(共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U盘、评价手册
【学习环节】
自学交流
一、课前预习
《评价手册》第16页【课前预习】1-4
二、预习检查(或自学交流)
《评价手册》第16页【课前预习】1-4
互动学习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
2.同时黄河景色图片联播
(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发展音乐智能。)
二、【话说黄河】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在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说说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黄河的相关资料,3分钟后每组推选1人小结你组搜集到的资料。
三、【多角度朗读 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初步感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进一步感悟,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及作者的情感。
3.学生齐读再进一步感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地朗读,既增进了对诗歌所表现的强烈的感情有一个丰富的感性体验,也是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语言智能的一次锻炼)
四、【欣赏质疑】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
五、【课堂小结】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指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述理由。
6.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 :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的语言智能。)
7.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配乐朗诵、理解性欣赏朗诵,既可以增进了学生对诗歌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文的语言智能。)
小贴士: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反馈小结
一、达标检测
《评价手册》第17页【课堂学习】1-4
二、反馈小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所以,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作业布置】
1.《补充习题》本课练习。
2.收集有关黄河文化和治理黄河的资料,写成专题文章,计划开一次以“黄河”为专题的主题班会。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 :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教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3年2月 日 学期总第 课时
7、最后一课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
2.通过朗读,分析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感知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通过朗读,分析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感知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分析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感知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时】第1课时(共2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U盘、评价手册
【学习环节】
自学交流
一、课前预习
《评价手册》第19-20页【课前预习】1-4
二、预习检查(或自学交流)
《评价手册》第19-20页【课前预习】1-4
互动学习
一、激趣导入: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a、课前、课上和下课
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c、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品读 体味语言】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四、【课堂小结】
小贴士: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反馈小结
一、达标检测
课本【研讨与练习】一
二、反馈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作业布置】
1.《评价手册》第21页【课后练习】1-5
2.课本【研讨与练习】三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 德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语言 动作 心理

【教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3年2月 日 学期总第 课时
7、最后一课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
2.通过朗读,分析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感知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通过朗读,分析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感知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分析小说中多方面的变化,体会爱国情感
【课时】第2课时(共2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U盘、评价手册
【学习环节】
自学交流
一、课前预习
《评价手册》第19-20页【课前预习】1-4
二、预习检查(或自学交流)
《评价手册》第19-20页【课前预习】1-4
互动学习
一、【导入新课】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又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二、【品读 体味语言】
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三、【讨论 探究主旨】
全班讨论,问题可能有:
1.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3.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4.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5.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6.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7.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8.“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9.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小贴士:
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反馈小结
一、达标检测
《评价手册》第20页【课堂学习】1-4
二、反馈小结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通过
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学习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业布置】
日记:二选一
1.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2.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 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上课前、上课中)
【教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上课时间:2013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课时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学习目标】
1.动情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2.就文中的重点句表达自己的看法;3.品析文中的比喻。
【学习重点】
就文中的重点句表达自己的看法
【学习难点】
品析文中的比喻
【课时】第1课时(共1课时)
【课前准备】3张图片
【学习环节】
自学交流
一、课前预习
《评价手册》第22页【课前预习】1-4
二、预习检查(或自学交流)
《评价手册》第22页【课前预习】1-4
互动学习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展示:
图1风平浪静,船儿远航---
图2波涛汹涌,勇往直前---
图3乌云散尽,彩虹出现---
2、观感引读:
学生交流感受,并引发人生的思考。
的确,人生旅途也是如此,民族的历史进程也是如此。当我们面临狂风巨浪时,需要的是坚强、勇毅的水手,在艰难的国运中我们需要的乃是“雄健的国民”。
二、【激情朗诵,整体感悟】
1.激情朗诵:学生激情朗诵,初步感知课文。
2.整体感悟:
①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标题,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②当时我们面临怎样“艰难的国运”呢?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③如果要鼓励同胞挺起胸来战胜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读标题呢?重音该放在哪呢?
(“雄健的国民”)
④下面快速阅读课文,并归纳各段内容。
a.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b.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c.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d.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e.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