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沁园春·长沙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柳永《八声甘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刘禹锡《秋词》
一、作者和写作背景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
1913——1918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
1917年,主持一师校友会,与蔡和森等常在一起谈古论今,抒发壮志。
1918年4月,与何叔衡一起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1920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以湖南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共一大。
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二十年代的毛泽东
不止有一个毛泽东。
——梁漱溟
三十年代的毛泽东
四十年代的毛泽东
毛泽东和蒋介石
二、篇名解释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长沙》意为:一首用“沁园春”的词牌写成的关于长沙的词。
三、课文鉴赏
(一)感知课文
1、观视频,听朗诵,赏美景,感节奏。
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诵的节奏、朗诵者的情感。
2、注音:
舸 怅 携 稠
茂 遒 遏
gě
chàng
xié
chóu
mào
qiú
è
3、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鉴赏课文
1、上阕鉴赏: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问:这三句话包含什么信息?朗读时该注意什么?
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独”字说明无人做伴;“寒秋”说明已是深秋;“橘子洲”是“立”的地点,立于洲头视野开阔,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湘江北去”是作者眼前之景,说明作者向北而立。
朗诵时声音要深沉、有力、稳健,读出诗人卓然傲立,一览群芳的风范。
4—10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集体朗读并讨论: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这七句话由一个字统领,这个字是哪个字?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
语调激昂,抑扬顿挫,读出景物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的层次感。
描述了一幅上天下地山水相映、立体交错、绚丽多姿、雄伟壮阔,生机勃勃的长沙秋景图;这些景象都意兴盎然,极富生命力,为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努力拼搏斗志昂扬。
讨论:
这几句话中,是如何描述湘江秋景的?有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是哪几个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远)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近)
仰视:鹰击长空 (动、高、远)
俯瞰:鱼翔浅底 (动、低、近)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
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字,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
“翔”字,而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11—13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朗读并回答:
(1)“怅”是失意伤感的意思吗?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2)“寥廓”指什么?
(3)“谁主沉浮”该如何理解?
(1)并非失意伤感,而是久经熟虑和由眼前之景引发的感慨之词。朗读时不要读出失意的伤感,而是要读出胸怀壮志的底气。
(2)“寥廓”指浩瀚无边的宇宙。“怅寥廓”写出了作者仰观宇宙,俯视万物,思考人生的复杂心情。
(3)“谁主沉浮”本来是对万物盛衰荣辱由谁决定的疑问。这里意为“由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
上阕小结
眼 前 景
山
林
江
舸
鹰
鱼
万类霜天
万 红遍,
层 尽染;
漫 碧透,
百 争流。
击长空,
翔浅底,
竞自由。
秋景
生机勃勃的
心 中 情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壮 志
胸怀博大的
时间 地点 环境
立
看
问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2、下阕欣赏:
上阕最后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诗人有没有做出回答呢?我们先来看下阕的开头两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朗读并回答:
(1)朗读时要注意什么?(2)“百侣”指什么?(3)“峥嵘岁月”指什么?(4)这两句话在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语速缓慢,感情欢快。
“百侣”和下文的“同学少年”都指作者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好友。“百侣”、“万山”、“百舸”都是概数。
“峥嵘岁月”指毛泽东求学和革命中的不寻常的斗争岁月。
开头两句总写往事,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9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集体朗读并讨论:
(1)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节奏?
(2)这七句话由一个字引领,这个字是哪个字?
(3)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1)要热情洋溢、慷慨激昂,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明快,感情越来越激烈,气势越来越磅礴。
(2)“恰”字。
(3)描述了毛泽东和他的好友们德才兼备、奋发有为、壮志凌云、无私无畏、敢于斗争、气势不凡、胆略超群的热血青年形象。
10—12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朗读并回答:
(1)读这三句话要有什么样的感觉?
(2)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要有豪迈、自信的感觉。
(2)表现了作者和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气概,也是对一切有志献身革命的志士仁人的号召。同时,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小结: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壮志凌云
风华正茂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乘风破浪
奋然前行
过渡
携
恰
记
3、全词总结
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有感而发,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全词思路:
立
→
看
→
问
记
→
恰
→
忆
下阕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上下阕情景交融,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写法技巧:
1、容情入景,情景交融------入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主人公:立--看--问--忆(景)
心情:昂扬之情--忧思之情--意气风发
主题: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2、
对
比
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明比:“同学少年”——“万户侯”
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中国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