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的叔叔于勒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细致描写从物内心世界。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探究讨论法
3、续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说:“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的确,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黄色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精彩论述。
二资料助读(作者简介投影)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2、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明确: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菲利普夫妇: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3、学生讨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4、学生精读全文,思考
文中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
四、研读探究:1角色分配 2学生合作探究
五、布置作业:根据分析理解继写小说的结局。
二课时:
教学要点:训词析句,引导学生揣摩小说语言,把握小说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品味
1、请学生表情诵读全文,思考。
2、合作探究、体会匠心构思。
(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1)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3)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三、体验反思
1、根据课前排练情形,安排课本剧演出。
2、请同学位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归结:
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努力奋斗。
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堂练习(略)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
2、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观象。
我 的 叔 叔 于 勒
[文本框: 菲 利 普 夫 妇] 有 盼、赞
板书设计 于勒 钱
无 惧、避
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