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陈涉世家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教学目标:
1、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初步了解《史记》、《史记》笔法。
学生情况分析:
本次授课面对的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生文言基础相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较薄弱,且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对于文中所涉及的某些古汉语现象理解存在难度。另一方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借助注释领悟文意,了解文章故事情节难度不大。同时,学生阅读视野开阔,对于文章中出现的史实并不陌生,可以帮助理解文章。
教学重点:
了解起义过程及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史记》笔法
历史中那些难忘的非常时刻并不多见。向来是:一个民族,千百万人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旦发生,必将影响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历史进程。 这一时刻将长留史册,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全人类的命运。
——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序言》
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课文就是这样一个长留史册的历史时刻——《陈涉世家》。
1、了解《史记》及其编写体例
◎请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史记》
◎《史记》共计一百三十篇,其中世家是记世袭诸侯国的事迹,那么陈涉为何入“世家”?
明确:首事,功最大。
资料链接: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卒亡秦,由涉首事也。——《史记·陈涉世家》
2、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请学生自由讨论,提出字音、字义的疑难问题并解决。
(完成释义连线题)
3、齐读文章,纠正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再次浏览文章,勾画最能代表起义进程的语句(释义),并用四字短语加以概括。
明确起义过程:遇雨失期——谋划起义——占卜念鬼 ——置书鱼腹——夜作狐鸣
——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分路进军—自立为王
1、资料链接: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何也?)
再读文章,思考:起义能够胜利,陈涉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示例:
·“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陈胜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
·“嗟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了陈胜青年时就对被压迫剥削的雇佣生活强烈不满,
希望摆脱痛苦处境,有远大的志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鲜明地表现出他们起义的决心和为争取自
由、摆脱压迫而死的抱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
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
(主要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适时试读、模仿。)
通过对话这样的细节使人物性格鲜明、生动传神,这是司马迁所首创的“纪传体”历史叙述方式,就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
司马迁与陈涉情感上是否存在相通之处呢?
资料链接1: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以腐刑。司马迁受此大辱,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发愤写作,终于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资料链接2: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为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明确:
《史记》笔法不仅刻画了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更让我们了解到作者本人的态度及独特的历史感受。由此可见,史记的基本笔法不仅是一切以记人为中心,更是借古抒情、援史明志的。
2、司马迁的“大志”是什么呢?
明确:
司马迁的鸿鹄之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