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唐雎不辱使命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课文编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以史传文学为重点,对学生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增强个人修养大有裨益。
春秋战国,造就了一个传奇伟烈的英雄群体——士。唐雎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员。作为小国之臣,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唐雎的言行彰显了士这个群体的精神内涵——勇敢、智慧、侠义。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中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细节,让唐雎的这一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它能使学生在兴味盎然的品读中受到士的精神的激励和感染,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探寻士文化的窗口。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采用“读—译—析—背”四步法,缺乏生命的激情和应有的思维深度,学生只把文言文当作既定学习目标来完成,生吞活剥,死记硬背,无法深刻领悟与理解文言文所传达的崇高的文化精神,最终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低下和语感与思维的钝化。上课前我在学生中做了调查,这篇课文大家想怎么学?学生茫然:我想怎么学?这不都是你们老师定的吗!有的同学开玩笑似的说:“只要不搞逐句对译就好!”文言文教学应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加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期实现课本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最大价值。
中学时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的成长时期。如今,优越的生活条件,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模糊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们更不清楚需要凭借什么来完成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寓含着士的思想与涵养,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是非常难得的“教科书”。士的精神,照彻千万年,沐浴古今人。学生循迹与士对话,能从文中领悟民族文化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价值观念,让他们学着以一个英雄的姿态完成生活赋予他们的各项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是篇论辩性极强的外交辞令,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易于设置情境。所以,我将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表演为辅,情境再现的教学策略以代替传统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枯燥的翻译和呆板的分析,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当然,学生在演读课文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不太适应而显得拘谨、放不开,老师将以自己动情的范读、领读带动学生进入一种饱满的学习状态,入情入境。
1、知识目标:识记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技能目标:多种方式诵读课文,围绕“策论”,学习通过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把握“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表情朗读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是围绕“策论”设置情境,培养学生理解和再创造的能力。
课堂上老师将以传统诵读与现代诠释双剑合璧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方能进入情境,与文中人物达成感情共鸣。所以,我力图从“朗读”入手,围绕唐雎的“策论”,以多种方式的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内涵,让学生在快乐参与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如果说传统诵读是立足于对经典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那现代诠释就是立足于对经典的解读,同经典的对话,尝试把文言文带入现实生活,与时代相应和,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融合,与之产生思想的共鸣,以达到熏陶情感,涵养性灵的作用。本节课,老师会引导学生欣赏一出精彩的多幕剧,通过紧凑的环节设置提供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添加语气、神态、动作等再现鲜活的历史和人物,融入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用思想的光辉浸润他们的心灵。
一、再现“士”之情境,追寻“士”之精魂。
师:“风卷狂沙兵临城下,气贯长虹金戈铁马。”一曲《战国七雄》把我们带回到历史上那个硝烟弥漫,纷争不断的动乱年代。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后十年,强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了韩、赵、燕、魏四国,秦王胸怀天下,意气风发,拿下魏的附属国安陵易如反掌。但奇怪的是,安陵国并没有马上被灭,还存在了两年,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去解开这个谜。
2、课文选自《战国策》,这本书记录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各种策论和主张,闪耀着古人政治、外交智慧的光芒。(名篇有:《荆轲刺秦王》、《冯援客孟尝君》、《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时期既是各国武力的较量,又是文人谋士智慧的交锋,精神的对垒。驰骋疆场,横扫千军固然霸业可成,但“不战而屈人之兵”既能争胜于天下,又不损一兵一卒,是为上上策。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总有一些“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勇士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挺身而出,铁肩担道义,他们被称为“士”。
(说文解字“士”字,课件展示)
解读“士”字: 士字的本义指手执兵器(或刑具)的武士或刑官。《说文•士部》:“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推十合一为士”。即能从许多事物中总结出一个道理的人为士。这种精神后来演化成我们民族精神的瑰宝——士之精神。
安陵国生死存亡之秋,唐雎临危受命,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位英雄的风采。
二、了解“士”之故事,明确“士” 之责任。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2、学生简要概括故事内容(起因、经过、结果)。
3、失去魏国这个靠山的安陵,弹丸之地、弱小之国,承蒙秦国青睐,以大易小,这是天上掉馅饼、求之不得的好事,安陵君为什么要拒绝秦王易地的要求?
(相关链接:
秦惠文王派张仪入楚,把六百里地许给楚怀王,让楚与齐断交,怀王上当,屈原投江。
秦昭襄王用十五城交换赵惠文王的和氏璧,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完璧归赵。
秦始皇用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和唐雎会如何应对?)
明确:国土不易,国家不亡是安陵君要担当的守土之则。
4、唐雎出使秦国的任务是什么?
过渡语:唐雎乃一弱国小臣,支身出使强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凭借的是他过人的胆气与才略、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课文就像一出精彩的多幕剧,再现了鲜活的历史和人物。
三、读懂“士” 之策论,领略“士” 之风采。
创设情景,进入角色。
(一)第一幕:临危受命(起因)
1、自读第一段,揣摩说话者的语气、神态,找出能表现人物性格、态度的重点词并作赏析。
秦王:“使人”、“寡人”、“欲”、“其许”(不可一世、唯我独尊)
安陵君:“加惠”、“甚善”、“虽然”、“愿”、“弗敢”(委曲求全、忍气吞声)
2、分角色跳读课文。
过渡语:安陵君的委婉拒绝使得“秦王不悦”,战事一触即发,千金重担压在唐雎的肩头,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此次唐雎支身进入虎狼之秦,怕是羊入虎口,凶多吉少啊!
(二)第二幕:据理力争(发展)
这一幕开头作者只用“秦王谓唐雎曰”六字起笔,言简义丰,其实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来读古文也是一件趣事,让我们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还原当时的场景:
场景模拟:秦廷,唐雎恭敬行礼,秦王(扫了)他一眼,(冷哼)一声,说道: 。
学生可添加神态、动作、语气词,并尝试融进自己的分析,有感情地译读和演读课文,教师点拨指导。
(比较解读安陵君和唐雎态度、语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弗、否、非”,唐雎反问驳斥,义正词严,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他平交王侯的布衣气节和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三)第三幕:针锋相对(高潮)
1、唐雎的断然拒绝带来的后果?
2、自读人物对话,读出言外之意。
3、了解“庸夫”与“士”的含义,探讨“士”文化,明确"士"最基本的条件和责任。
资料: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情怀,即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安贫乐道的士人气节,即不以贫贱为耻、安贫乐道、寂寞以守志的情操;平交王侯的布衣立场。
4、结合史料,补充读课文,明确“士”的内涵。
5、讨论:唐雎能否称为“士”?
明确:“与臣而将四矣”,是他的“言”,“挺剑而起”是他的“行“,言行一致,不愧”士“的称号。
(四)第四幕:不辱使命(结局)
表情朗读,分析人物动作:挺剑——长跪
师:一代枭雄秦王嬴政为什么会屈服于一个小小的唐雎?(学生讨论)
明确:英雄也需要成全,一代枭雄秦王嬴政此时的“色挠”,与其说是被唐雎“挺剑而起”的气势所吓倒,倒不如说是被他的策论所说服,被他大义凛然的气节所折服。这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这是胆魄与气度的完美结合,这是智慧与力量的最佳权衡。
(五)对联作结
上联:(秦王)包藏祸心易安陵
下联:
本文在对比冲突中,通过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在这场强国与弱国之间的外交斗争中,唐雎凭借他超人的胆识、高明的策论,幸不辱使命,真可谓“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啊!
四、传承“士” 之精神,升华“士” 之内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份胆气和豪气让我们肃然起敬。风云变幻的战国需要士,在我们今天这个和平时代,在我们全体国人共同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的时候,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我们需要
律己修身重德贵义的方正之士,
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 ,
雷厉风行胆识过人的有勇之士,
文韬武略睿智英明的有识之士,
高瞻远瞩志存高远的有志之士 ……
士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士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士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噫,微“士”人,吾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