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故乡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
(2)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 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4)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2)运用朗读法和质疑法,着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还需要适当结合一些写作背景,增强学生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 活的热爱与珍惜。
本文是一篇小说,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需要复习有关小说的知识,巩固记忆.还应引导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 透过表层,分析人物变化的深层原因才能理解小说的主题。要引导 学生找出交代变化的语句,分析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了解了一些反应主旨的 问题,但是真正了解课文主旨,需要深入的分析课文的议论句,因此在本课运用朗读法和质疑法,着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这是难点,因此还是需要我们适当结合一些写作背景,强化学生的理解。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说 结尾的深意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概念、三要素及《故乡》的内容,落实了基础知识,今天我们来探讨小说塑造的几个主要任务。
复习提问
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阴晦( )瓦楞( )胯( )下 獾( ) 秕( )谷
鹁鸪( )( ) 髀( )嗤( 笑 絮絮( )瑟( )索 蜷( )缩 寒噤( ) 折( )本 惘() 然 恣睢( )( ) 潺潺( )黛( )色 愕( )然 五行( )颧( )骨 伶( )仃
讲授新课
1、 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请用一个字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
明确:变,景和人都发生了变化。
2、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景物和人物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景物:由明朗、美丽变得萧索、荒凉。
人物:由活泼、开朗变得木讷、麻木。
3、小思考:你认为文中哪个人物刻画的最生动?并说明原因。
明确:闰土、杨二嫂、“我”
4、分析闰土:
⑴ 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士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 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明了什么?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问:59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重逢的喜悦──想要叙旧、畅谈──想到自己的现状、凄凉──自卑自贱一终于恭敬地称“我”老爷。
② 称呼的变化:
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
问:“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③ 语言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显示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④ 神态变化:
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
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问: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确:“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⑵ 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5、分析杨二嫂形象:
⑴ 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语言、行动:尖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⑵ 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杨二嫂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4、见到故乡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由下文“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可见“我”对故乡巨变成如今的样子是十分失望的。
6、小节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是解放前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勤劳、善良、忠厚,但因长期遭受经济的压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个社会折磨得像个木偶人。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老一代农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关心和同情。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个既遭受压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从她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她的种种恶习是持否定态度的。
文中,作者着力写两个人的今昔变化,通过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并揭示 出小说的主题。
7\小说中的“我”
•(1).是不是鲁迅?
•不是。本文是小说(虚构)。散文(真实)
(•2).“我”小时候是什么人?
•地主家的小少爷。
•(3).长大后是什么人?
•知识分子
8\体会文中的“我”
•(1).“我”对故乡萧条、衰败、冷漠,感到
•(悲哀、失望)
(•2).对闰土那样的劳苦农民,感到
•(深切同情 和爱)
•(3).对未来,——读86-88段有美好的憧憬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
• 知识分子形象。
9\思考与讨论
本文采用什么写作手法?这种写法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
对比
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
(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
(封建等级的鸿沟)
杨二嫂前后生活。
(黑暗社会已病入膏肓)
故乡情景的前后。
(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
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水生的关系。
(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10、课堂评测
根据本节学习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请你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身边的一位同学或老师。
11、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法,以“家乡”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课外练笔。
小结:有人说,故乡是一支美丽的歌谣,那里留下了我们最美好纯真的梦:故乡是一个温馨的摇篮,风也好,雨也好,我们总能在她的怀抱中酣然入梦……历来的文人墨客都对故乡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我们下面共同欣赏席慕蓉的《乡愁》,体会故乡在她的心目中的分量。
12、拓展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板书设计】
故乡
鲁迅
人物:闰土:贫苦农民
杨二嫂:小市民
“我” :知识分子
写法:对比
思考与讨论
本文采用什么写作手法?这种写法在文章中是怎样体现的?
根据本节学习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请你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身边的一位同学或老师。
仿照本文的写法,以“家乡”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课外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