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弄清作者思路,学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能够理解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学会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师要因时施教,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发挥他们巨大的潜能。不论学生学习基础好差,只要勇于探索问题积极发言就应给肯定。如发现学生有创新思维,师应及时表扬鼓励,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味,由学生不愿学转化为好学、乐学、善学。并且由之前学习议论文的基础,相信文体方面的知识能够自己解决。
重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难点: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
(学生回答) 神农氏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亲自尝试百草,发现了能攻毒祛病的中药。那么大家又知不知道关于西红柿的故事呢?
(学生)其实,西红柿最初因为颜色艳丽,人们怕有毒都不敢吃。后来还是一个叫罗伯特的美国人通过亲身的尝试才证明它无毒可食。
我们看到,不管是神农发现中药,还是罗伯特证实西红柿可食,他们都是通过自己试验的。也就告诉我们要通过对事物的探索来获取对事物的认识,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精神。(板书)那么在科学的领域到底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如果要,又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呢?我们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下面,我们首先对
课代表朗读学习目标,共同明确。
那么本节课我们要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什么,重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作者的观点(本文的题目即中心论点)。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理清本文思路。
请同学们汇报自学成果。
学生板演课文结构:
提出问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①传统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 ②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③中国学生的现状。
解决问题: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第一组探究“格物致知”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强调:格物(途径)致知(目的) 现代学术:实验
事例:尝梨 麦哲伦环球航行
我们有句俗话说:“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那么对梨的认识就是通过亲口尝试得到的。古代的时候人们总以为天圆地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圆的,那么对地球形状的正确认识则是通过麦哲伦的这次实践之旅。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最初使用的是雕版印刷,就是在一整块木板上刻字后再进行印刷,后来毕升经过一次次的实验才发明了可以拆卸的活字印刷,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不断的实践提升了认识,才有了更好的发明
第二组研究课文的第一部分,明确:
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三组研究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思考:
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以什么事例来论证的?
事例:王阳明格竹苦想头疼之例(探讨自己而非探察外物)
探讨:《惠崇春江晚景》
科学的格物致知应该是怎样做的?
实验过程和要求:①积极的而非消极的②有计划有目标
通过这种科学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关知识,从而强调了格物致知(实验)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四组研究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思考:
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组研究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六组研究课文第三部分正确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和希望。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共同研究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1、道理论证: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
2、举例论证:从反面举了古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现代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很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事例。从正面举了通过实验了竹子性质的事例,阐述了试验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地、有计划地探测。
3、对比论证: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新知识只能通过试验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小结:作者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使说理透彻,道理充分,更令人信服。
1、各位小组按要求进行讲解,教师及时补充、引导、点拨,学生
2、台下同学会倾听、会笔记、会交流;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1-2)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3-12)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得出结论(13)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其实不知大家注意没有,近些年,我们国家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比如说劳动技术课和电脑上机课的开设等。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1、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2、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这种精神?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1.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2.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3.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4.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
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