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隆中对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常识、积累 文言词汇、文言句式 ;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的 形势推断 和战略方针
能力目标:1、学习文章突出重点剪裁材料的笔法;
2、领会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塑造人物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 格魅力,培养博学善思、胸怀天下的志趣追求。
初三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对待学习较为认真。但是,基础不够扎实,学习能力较为欠缺,不善于总结归纳,对语文课的兴趣浮于表面,虽然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但文言文基本功不够扎实,还需耐心指导。
重点: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
难点:领会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塑造人物的妙处。
(一)、导入新课
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1、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2、我们学过他的那篇章?(《出师表》)3、能否背诵其中一段?(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4、你喜欢其中的那个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
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居住过的地方(多媒体展示)
(二)、 积累万花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简介背景: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题解: 对-----回答,是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隆中-----当时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因而后人称它为隆中对
三、自学积累: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 陈寿 字 承祚 , 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 三国志 》共 65卷,记载三国时期 魏、蜀、吴的历史。
四、自学质疑:(学习小贴士: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
要求:交流自己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文言词汇、文言句式。
五、合作探究:抓住“一”点品文谈思
要求:效仿易中天先生品说三国的形式,我们也开一个师生讲坛,抓住“一”点,品文谈思,针对话题,结合文章,一起来品读千古奇文―《隆中对》
、一位智者―举国无双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几乎是中国人理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在陈寿笔下他有哪些亮点?你是怎样发现的?
(过渡)史传文学写人一般不直接评价,一是通过人物言行来体现人物性格和志趣,再者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和反应来表现主要人物。根据你们找诸葛亮的两点来看这样的写法属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笔法多样,笔力集中,处处为塑造中心人物服务,由其他人的评价和反应体现中心人物更加客观全面。
、一段佳话―三顾茅庐
1、关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史书和小说也有不同的记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是刘备亲往寻访诸葛亮,也就是三顾茅庐,而《魏略》和《九州春秋》则说是诸葛亮主动找刘备毛遂自荐。除去对历史的考证,从文学的角度看,你更赞同哪种写法?
2、可以这样说,三顾茅庐的佳话无论真伪早已深入人心。可是,同样是三顾茅庐,读了《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对比本文“凡三往,乃见”的简短记述,为什么小说和史传的叙事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作者这样创作的意图是什么?
(三)、一席策论―运筹帷幄
既然陈寿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实在精彩,那我们不妨将视线投注到这一席策论,看诸葛亮是如何运筹帷幄、三分天下的。
1、从诸葛亮所做的分析来看刘备有哪些可乘之机和优势?
(1)、曹操:拥兵百万(军事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优势),决定此诚不可与争锋。(这实在是不可以跟他争强挣胜)
(2)、孙权:据有江东(地理优势),已历三世(地位巩固、历史优势),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政治优势)决定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只能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
(3)、荆州刘表:用武之国(交通便利,易攻难守 必要性),其主不能守(政治优势,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可能性)决定可争,作为根据地。
(4)、益州刘璋:天府之土(地势险要,必要性)政治形势: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可能性)决定可图,作为根据地。
(5)、自身因素: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
2、看来诸葛亮是为刘备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让刘备看到了前方的希望。那么,他是如何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使他坚信“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呢?
(1)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2)、等待时机:天下有变
(3)、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3、诸葛亮这一席策论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1)、看清对手:曹操抢占天时,孙权坐拥帝室,因此应把握好“人和”,即“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2)、在人和的基础上占有地利: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看清自己:“将军既帝室…”因为看清自己才能增强自信,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相时而动,准确用兵:天下有变…
4、演一演:请两位同学穿越到三国时期各自扮演刘备与诸葛亮,用自己的话、自己的理解上演一番“隆中对”,
(四)、一对君臣―如鱼得水
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一席策论、运筹帷幄,最终让刘备与诸葛亮结下君臣情缘。
1、从课文中你能找出形容他们君臣关系的句子吗?
2、结尾处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小结延伸:
经由《隆中对》这篇千古名文,我们聚焦了一代名士诸葛亮,重温了三顾茅庐的君臣佳话,聆听了卧龙先生的一席策论,近距离的感受了这位杰出人物的风采。
请同学们课后利用工具书阅读《三国志•诸葛亮传》,写一篇题为“我看诸葛亮”的史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