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孤独之旅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
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九年级学的学生对小说体裁的特点、三要素等方面的知识已经有初步的了解,对这类涉及青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感兴趣。但是对本文这样大量运用环境、心理描写的作用还缺少了一些认识,同时,现在的学生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很难理解孤独。
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请同学们欣赏《草房子》的电影片段,影片中穿着漂亮衣服,骑着自行车的男孩就是本课的主人公是谁?
对,他就是杜小康。他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住的是小青瓦,一看就是用钱堆成的好房子。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自己的自行车。
不过,这是昨天的杜小康了,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好像不是这样的了。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3、根据提示,结合预习,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叙述了 (人物) 因家道中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 地点 )
(事情 )的经历,描写了一个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 性格 )男子汉的过程。
(一)无奈。
屏显——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出于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曹文轩《前方》
师:杜小康就要离家了,请同学们关注课文第1段,看看他离家的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并说说你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生1:无奈。从“只好”读出的。
师:他为什么会感觉无奈呢?
生1:因为他原本是油麻地里最厚实一户人家的孩子,但是由于他的父亲一夜之间生意衰落,他只好跟着父亲去离家放鸭。
师:哦,是的,你一定看过《草房子》,是因为他父亲借了很多钱去进货,结果这些货物在回油麻地的河里全都翻掉了,血本无归,他们家就一落千丈了。刚才,我们也说了,昨天的杜小康可以说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而现在呢?他已不再“小康”了,也不再是班长,更做不了NO.1了,此刻,他成了什么?
生:放鸭娃。
师:是的,放鸭娃,接下来,让我们齐读第1段,感受杜小康此刻的无奈之情。
师:关于父亲的放鸭计划,《草房子》里是这样介绍的。
(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赶着那群已经一斤多的500只鸭子离开油麻地一带的水面。船是被加工过的,有船篷,有一只烧饭的泥炉。船上有被子、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他们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因为,那边鱼虾多,活食多。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那时,就在芦荡围一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
师:这就是杜小康父亲为挽救家道中落而设计的宏伟蓝图,于是,年少的杜小康即使一万个不愿意,最后,也只能是带着对“明年春天”的等待,带着对大“鸭蛋”的期盼,无奈地“离家”去放鸭了。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一起踏上这趟“放鸭之旅”。
(二)恐慌。
师:下面,请大家关注课文第二部分,也就是第2到27段,看看在离家去芦荡的路上和到达芦荡的头两天,杜小康有怎样的心理感受?请大家在文中圈出直接表明他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生(七嘴八舌):恐惧、害怕、胆怯、恐慌……
师:这就奇怪了,杜小康是和父亲一起外出去放鸭的,而且那里的风景好像也不错哦,这又有什么好恐慌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思考片刻,然后全班交流。
生1:这一句:“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他不是来旅游的,是来放鸭的,他要在这里一直待到来年春天,所以他“真正感到害怕”。
生2: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时,杜小康觉得自己变得非常渺小,周围环境给他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师: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分别把芦苇、芦荡比作什么?(绿色的浪潮、万重大山)把第三人称换成第一人称朗读,情景体验,在这样的芦荡面前,杜小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害怕、恐惧)
这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还有什么原因让他真正害怕呢?
生3:因为他离开了母亲,母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是依靠,他离开了家就失去了对母亲的依靠,他就会感到非常孤独。
生4:还有从第12段也能看出来,“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还有下面“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生5:从第11段也可以看出:“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他的恐惧也是对他未来一切生活的恐惧。
师:是的,这是对前途的恐惧。
生6:从第15段“鸭子也成了无家的漂流者了”,鸭子的恐惧衬托了主人的恐慌。
师:第4段也写到了鸭群,又读到了什么?
生7:读到了鸭群和流水非常美。
师:是的,生活中苦难和美好是相伴而来的。
生8:我觉得鸭群和流水非常美,但是,毕竟单调,增添了对家乡的留恋。
师:都说得好,莫言曾经说过“好的文学不应该是清澈透明的,不应该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它应该让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读出自己,读出不同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21段,感受一下杜小康的那份恐慌之情。
(生配乐齐读。)
师(小结):是啊,离家后,杜小康原有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了,尤其是渐行渐远的家、陌生的环境和对前途的迷茫,这一切,使得年仅十三四岁的杜小康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因此,原本美丽的芦荡成了包围他的万重大山,;但放鸭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呢,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继续向前方走去吧。
(三)孤独。
屏显——“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曹文轩《前方》
师: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如果说之前困扰杜小康的主要是恐慌的话,那么后来,他的前方出现了更大的艰辛和危险,那是什么?
生:孤独。
师:是的,孤独。听范读,关注第28到31段,其他同学思考,你能从哪些字词句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来?
生1:“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生2:“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这是一种无人可见的孤独,无话可说的孤独。——自然环境给他造成的孤独。)
生3:“他和父亲的对话……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离开了家,和父亲到这个地方来,不能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情感世界的孤独。、)
师:在原著中有父子俩的一段对话,老师来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也饱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
师:这就是他们父子俩之间的干巴巴的对话。
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读出他的孤独?
生4:“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师:是的,一个孩子,他可能只有孤独的时候才会想到家,想到他的母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所有的孤独压在还是一个孩子的杜小康的身上的时候,他终于无法忍受,于是,爆发了——“我要回家”)
师:大家看这句话:“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把自己关在红门里面而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有没有读出孤独感来?
生5:可以看出,现在的孤独很多。
师:作者用了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孤独?
生5:“那点”。
师:是的,“那点”、“简直就算不得了”,现在的孤独才是无法比拟的孤独。加上离家以来一直跟着他们的那份恐慌,这一切让他无法忍受了。于是,杜小康希望逃离孤独。但是,逃离能解决问题吗?那么,你觉得杜小康应该怎样忘记孤独呢?
生6:回忆以前与母亲同伴生活的情景。(回忆是一笔财富)
生6:用忙碌打发孤独
生6:与其思念故乡,不如落地生根,在苇塘里找乐趣(捡雁蛋、。捉兔子、看萤火虫)。(你是个有很强生存能力的人,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当他面对更为可怕的孤独的时候,他也是这样做得,谁?鲁滨逊。)
其实,在原著中也有一段文字写父子俩消解孤独的方法的——捡雁蛋、用芦苇堆成芦苇塔,用芦苇编小笼子,捉纺织娘放入笼中。
生6:我觉得应该面对孤独,克服困难。
师:太好了,你大概就是 鲁迅先生笔下的猛士了,因为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杜小康有没有面对孤独呢?哪个段落首先告诉我们的?
生7:第33段。
师:好,那就让我们齐读第33段。
(四)坚强
师(过渡:现在,杜小康因为接受了孤独,他慢慢地学着去适应“芦荡、炊烟”这些极具有孤独感的景色了,因此,恐慌也少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更大的磨难,那是什么?接下来,请你自主研读文章暴风雨来临后的段落,结合预习,说说在这部分文字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生1:我看到了一个经历了暴风雨之后能够承担家庭的重任,直面生活困难的杜小康。证据是第40段、第41段,当父亲告诉他要他休息的时候,他摇摇头说,还是分头去找吧。
师:“还是分头去找吧。”大家还记得这之前杜小康说过哪些话吗?
生2:“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而现在他怎么说的?“还是分头去找吧。”看到了吗,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杜小康的那种责任心!
生3:从第44段中,“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师:这里面有三个字,是“累极了”,不是“怕极了”,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师:面对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和坚强,鸭子对主人的依赖,也折射出了杜小康的成长。
师:看哪位同学独具慧眼,还能从哪些地方读出杜小康的变化来?)
生4: 第50段和51段,写鸭们也长大了,这两段描写生动形象,从而反衬出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师:也字!
生5:第48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杜小康他长大了。
师:在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到杜小康哭?(杜小康由刚开始的委屈而哭到哇哇大哭,到喜极而泣,最后没有哭,这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杜小康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小结:暴风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壮大了发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他面对孤独已不再逃离,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来甚至似乎开始享受孤独了。
(五)惊喜
这么大的转变,离不开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这场暴风雨让我们看到了坚强的/勇敢的杜小康,他从一个男孩子变成了一个男子汉.接下来的日子,他坦然地面对生活给他的所有的考验,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他的付出有所回报.那一天来了吗?(来了)他得到的回报是什么?(鸭子下蛋了)
师:于是,在“八月的一天早晨”,他发现鸭子下蛋了,杜小康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来,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满怀惊喜地朗读一下杜小康在文中的四句话。
生(齐):“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怎么说?
生1: “爸,鸭子下蛋了。)”
师: 杜小康一直在等蛋,所以,当他发现鸭子下蛋了的时候,他肯定是先喊出——
生:蛋!
师:然后告诉谁啊?
生:爸!
师:什么蛋?鸭蛋!谁下的鸭蛋?鸭下蛋了!
师: 中间是有停顿的,用什么标点符号比较好?(感叹号)为什么呢?(激动/惊喜) 请同学演绎(朗读)这一句.(点评:配音演员)
教师小结: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草房子》的影片片段再次感受杜小康捡起鸭蛋时的激动心情,结束这趟孤独之旅。
跟着杜小康走完了孤独之旅,分小组讨论:你有哪些收获?(从写作特色、学习方法、人生道理等角度谈收获)
跟着杜小康走完了这漫长的孤独之旅,我想每一位同学一定品尝到了孤独的滋味——酸甜苦辣咸,尽在其中。如果有一天,命运也把你们抛出了原来的生活轨道,老师相信你们能像杜小康那样在绝境中重新诞生!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的感受过孤独,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