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孤独之旅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知识技能:
①体会小说借助环境描写和内心活动展示人物孤独处境的写法;②理解小说题目含义;③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2.方法过程:
①诵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变化;②采用小组讨论掌握小说表现主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成长的艰辛历程,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龙岩初级中学2012级(7)班的学生,在情感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碰撞也常让他们有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感,如何面对孤独,如何积极地对待孤独,通过学习本文可以给他们的一点人生的启示,让他们勇敢地面对孤独、困难和挫折,让他们走出迷惘,走向成熟。在知识储备方面,初三的学生已具备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能从人物、情节和环境方面欣赏作品,但对小说的阅读还停留在浅层阅读,因此,本文学习不从三要素入手,而重在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感悟主题,获得启示,增强信心。此外,这班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较高,但胆子不够大,思维欠活跃。
教学重点:
①理解人物的孤独处境及在孤独中成长的历程;
②理解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①体会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②联系实际感悟小说意味。
知识目标:①体会小说借助环境描写和内心活动展示人物孤独处境的写法;②理解小说题目含义;③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过程方法:①采用小组讨论掌握小说表现主题的方法;②诵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物成长的艰辛历程,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①理解人物的孤独处境及在孤独中成长的历程;
②理解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①体会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②联系实际感悟小说意味。
1.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觉?(幻灯展示)
学生活动:谈看后感受
(过渡)其实孤独时常和我们不期而遇。今天,我们要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感受主人公的孤独。看看孤独带给了他什么。
2.杜小康为什么会走上牧鸭之旅?
学生根据第一段重点词回答(幻灯展示:补充材料一)
3.他到一个怎样的芦荡放鸭?(用四个字词)
学生:荒无人烟
(过渡)牧鸭是被逼的,是无奈的,杜小康因生活变故被抛出了原有的生活轨道,他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荒无人烟的芦荡去放鸭,孤独就是无法逃避的了。
1.请同学们结合杜小康所处的环境和心理活动的发展,说说杜小康忍受了怎样的孤独?(板书:忍受孤独)
学生活动:学生细读文本,分组讨论,找出杜小康孤独处境的语段,体会杜小康的孤独。
①9段: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②10段: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13段:黄昏……飘起第一缕炊烟……惟一的炊烟……
17段: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③21段:这才是真正的芦荡……直涌到天边……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一个学生朗读第21段,其他学生闭目想象情境。)
④24、25段:这里的气味……芦叶的清香……萤火虫……把水面照亮……;
⑤29段: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老师朗读补充材料二,感受父子对话的干巴巴,感受单调的生活)
个别学生根据情境朗读第31段:我要回家……
杜小康所处环境:
预设学生: 陌生的、与世隔绝的、背井离乡的、绝望的孤独等。
2.面对这样的环境,杜小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恐慌、害怕、胆怯等(板书恐慌、害怕、胆怯)
小结:在漫长的牧鸭之旅中,少年杜小康背井离乡、远离母亲、失去伙伴,来到这个环境空旷、无人交流的芦荡放鸭,遭遇了难言的孤独!
3.一般人遭遇这样的逆境,往往会有两种选择,哪两种?杜小康的选择是什么?
学生:逃避和直面 杜小康选择了后者,接受了孤独 (板书:接受孤独)
教师追问: 你从哪里看出?
学生活动:第33段,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这时他的心理与刚到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不再恐慌)
(老师朗读补充材料三,感受父子俩努力改变生活)
4.敢于面对孤独的杜小康随后迎来了来芦荡后最严峻的考验,正是它让杜小康真正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子汉的,这场考验是什么?
学生:暴风雨中找鸭子。(幻灯展示语段)
追问:那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小说怎么写的?
学生活动:读36段,用一个词形容这场暴风雨
预设学生:恐怖的、可怕的、昏天黑地的……
(过渡)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能勇敢地冲进暴风雨中,可见他长大了。
5.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能表现杜小康长大的句段。
学生活动:速读36段至文章结束。
师生讨论,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成长。全班齐答
第38段:(镇定,体谅父亲)
学生活动:有感情地齐读第38段,寻找关键词并揣摩杜小康此时的心理。
看出他的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第40、41段:与父亲分担责任,勇敢!语气 坚定
第43、44段:换成过去的他,可能早已恐慌不已了。
6.鸭子找到了,他为什么哭了?第46段:“他哭了起来,但不是悲哀”那么是什么?
预设学生:发泄、喜悦、成就感……
学生读第47段:教师点拨:人的心境如何,才会觉得天特别蓝,月特别亮?
他心境开朗,和刚来芦荡的心境大不相同。
7.第48段:“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从文段中找,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
小结:杜小康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到了鸭子,他战胜了暴风雨,也战胜了孤独,战胜了自己,享受孤独带给自己的成长。(板书:享受孤独)
1.两次哭一次不哭,杜小康走过忍受孤独、直面孤独、享受孤独的心理历程,我们明白了“孤独之旅”不仅仅是——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杜小康跟着父亲从熟悉的油麻地到陌生芦荡放鸭的孤独之旅。
更是——杜小康在人生的历程中经历孤独的洗礼并逐渐走向成熟和坚强的一段人生之路。是一次成长之旅。(板书:成长之旅)
2.本文对鸭群、芦荡、暴风雨等环境的描写特别出色,看看它们与表现主人公杜小康有什么联系。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鸭群的成长——折射(映衬)杜小康的成长
芦荡——见证杜小康的成长
暴风雨——促进(催化)杜小康的成长 (幻灯展示)
1.杜小康的成长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
①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独寂寞中锤炼,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②要勇敢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③要有战胜自然,更要有战胜自我的勇气。
……
2.我们对孤独会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
不要害怕孤独,要勇敢面对孤独……
学生朗读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曹文轩小说《青铜葵花》(幻灯)
结束语:曹文轩先生看到了孤独积极的一面,对于敢于正视孤独的杜小康而言,孤独是坚强的磨刀石,孤独是成长的催化剂,推而广之,生活中的挫折苦难都是财富,只要你像杜小康一样勇敢面对,你就会成长。
1.推荐阅读:曹文轩《草房子》;路遥《平凡的世界》
2.书面作业:类文阅读《划羊皮筏子的人》,完成问题。(幻灯展示)
寂静 空旷 陌生 牧 成
与世隔绝 忍受孤独 害怕 恐慌 胆怯
背井离乡 绝望 鸭 长
接受孤独 不再恐慌
之 之
享受孤独 坚强 勇敢
旅 旅
《孤独之旅》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对初三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孤独并不只是消极的,我们更应该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待孤独,让自己在孤独中思考、成长。
课文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地成长历程。在教学中我首先从几张孤独情境的图片导入,让学生体会孤独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杜小康所忍受的孤独。接着在引导学生走近文本,掌握大意后,我以“忍受孤独——接受孤独——享受孤独”为经线,以细读文本为纬线,串起这节“孤独之旅”。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读,细细品味着杜小康所遭遇的环境孤独、生活孤独、情感孤独及至生命的孤独。特别是杜小康“我要回家”的心声,在学生的富含情感的朗读中感受杜小康的委屈、无助与无奈。在拓展阅读的帮助下,学生欣喜地看到接受了孤独的杜小康还努力创造着生活。通过多次朗读,把学带进了带入的情境,感受杜小康在暴风雨的考验下,由小男孩变成一个男子汉。对于杜小康的成长,学生很容易地从文本中寻章、摘句、找词,体验着人物的悲与喜。最后水到渠成地点出“孤独之旅”的深层含义,给学生以启迪。
孤独是抽象的,但本文杜小康的孤独却让人印象深刻,这不得不归功于本文对环境的描写。因此,让学生咀嚼文本中对环境描写,不仅感受到曹文轩的语言之美,更是在学生心中强化了人物的处境,学生的写作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多样的“读”和学生的自主、合作,使课堂更显轻松、活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适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探究环境描写对主题和人物所起的作用方面,肤浅、不深入、不透彻,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应该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见解;结尾让学生谈对“孤独”的认识时略显仓促,给学生畅谈的时间不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