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孤独之旅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掌握阅读理解小说的方法。
2、情感态度: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3、教学方法:朗读、品析、讨论;自主、合作、探究。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进入一个60年代初的男孩世界。这个男孩,他曾经可是一个人物。他的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一个学生。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别的孩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裤带时,他却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哈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自己的自行车。这个男孩,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生:杜小康。师:是的,他就是杜小康,是昨天油麻地中那个呼风唤雨的杜小康。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小康好像不是这样的了。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二、走近作者
【投影曹文轩图片及简介】
三学生自学教材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生疏词意;(2)阅读过程中,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语言;(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学并完成以上要求
3、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嬉( xī )闹 撩(liáo )逗 凹( āo )地
胆怯( qiè) 撅( jué )断 抠( kōu )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学生:本文记叙了杜小康因失学而不得已随父亲背井离乡去远方放鸭的事情,表现了杜小康在饱受精神寂寞、恶劣自然环境折磨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坚强的心路历程。
四探讨。
1)你发现本篇小说与其它小说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吗?
让不同学生在班上交流探索,讨论结果。
学生:本篇文章与许多文章在格式上不一样,是隔行的。这隔行的格式很明显将文章分成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三部分,高潮和结局在一起。。
理解小说的情节
学生:开端----写杜小康因家败辍学随父去放鸭。
学生: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学生: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学生: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2)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
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
芦荡安顿后:-恐慌孤独
住段时间后:不再忽然的恐慌起来。
雨后天晴时:长大了,坚强了。
学生讨论,选取学生代表发言。
师:找得很准确,也很全面。那么,现在同学们认为“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过程,从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恐慌、孤独----不再忽然的恐慌起来----长大了、坚强了。
(五)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师:请同学们把写杜小康心理感觉的词语的相关段落仔细读一遍,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生那种心理感觉都是在具体的相应的环境下产生的。
师: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相应的环境,再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环境描写片段,在小组内朗读交流,然后推选代表朗读。
【板书: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投影:“动情朗读:我喜欢 段景物描写,因为 ” 。学生小组朗读交流,教师巡回】
师:老师选取了几段不同风格(忧伤低沉、空旷悠远、轻快明了、紧张强烈)的音乐,你自己挑选曲子配乐。读后解释为什么喜欢这段?为什么选这段曲子配乐?
(踊跃举手)
生:我喜欢36段,描写暴风雨的那段,选“紧张激烈”的音乐配乐。
【教师放音乐,生朗读】(学生鼓掌)
师:(感叹)读的很好,你为什么喜欢这段?
生:这段有关暴风雨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文中的动态描写、细节描写运用的很好。
师:你读的很仔细,为什么选择紧张激烈的音乐呢?
生:暴风雨来临时,气势非常紧张,这段音乐能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暴风雨为人物成长提供了机会、舞台。
生:我喜欢50段,选择轻快明了的音乐。
【教师放音乐,生朗读】(学生鼓掌)
生:这段写“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其实杜小康也是一只鸭,一只孤独的鸭,在经历孤独之后他也长了,这句话暗示了主人公成长的历程。我从课外知识了解到,杜小康经历磨难回到村里后,在油麻地小学门口摆摊卖货,他并不觉得自卑,他变成熟了。
师:从这段的分析,可以看出鸭群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你阅读了与本文相关的知识,老师真佩服你!为什么选择轻快的音乐呢?
生是苦尽甘来的喜悦,所以选择轻快的音乐。
生:我喜欢21段,选择空旷遥远的音乐。
【教师放音乐,生朗读】(学生鼓掌)
师:读得太好了!为什么喜欢这段?
生:我觉得这段有2处写的特别好:第一处,“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无边无际,给人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绿色的浪潮”不仅写出颜色,又具有动感,将景物写活了。第二处,“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越幽深、繁茂越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更真切。这段描写芦荡的广袤,所以用空旷辽远的音乐配音。
师:可以看出,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板书:景物描写的作用】:
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投影明确主题】
师: 我们围绕小说三要素,理解分析了本篇小说。今后同学们在阅读小说时,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板书】:
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
主题
↑
分析人物形象
↑
把握故事情节
↑
理解环境描写
六、启迪感悟
师:孤独渗透了杜小康的全部空间,你觉得杜小康经历的这次孤独之旅值得么?
学生自由发言。
【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师:(结语)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 今天,在 同学们身上,老师看到了你们和杜小康一样的优秀品质,因为今天你们在课堂上表现得积极、勇敢、好学、谦虚、坦诚……,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巴尔扎克的名言“苦难是人生的老师”,祝愿同学们今后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投影显示名言】
七、延伸写作
以“孤独”为话题,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要求有环境描写,题目自拟,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