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的叔叔于勒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 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学习并掌握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目的。
3. 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
上课的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小说刚刚学过,从对于勒的称呼变化来体会情节是没有问题,但是小说的主题理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情感态度教育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重点】 从分析情节入手,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体会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
请看屏幕,这是什么?(对,钱)莎士比亚对金钱有过精彩的论述:“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美的变成丑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金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反射出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相。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来切实感受一下金钱的魔力。请同学们打开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
(先来了解一下作者,一起读一遍)莫泊桑(1850--1893),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又译《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 “短篇小说之王”,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小说巨匠”。
这是一篇小说,我们知道小说有三要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从分析情节入手,来领会小说揭示的主题。
三、速读,整体感知
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于勒年轻时大肆挥霍,被看成是“祸水”,落得个扫地出门的地步。后来到了美洲,赚了点小钱,两年后又发了大财,成为大家的“福星”。菲利普一家渴盼有钱的于勒归来.二姐也因此找到了未婚夫,一家人都很高兴,于是到哲尔赛岛去旅行,他们在船上却见到了穷苦的卖牡蛎的于勒。最后全家不动声色地改乘海轮回来。
四、跳读,梳理情节
1、通过阅读课文,老师发现: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是一直在变化。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或评价。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2、学生讨论:
请同学大致分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由学生说)
那么,在不同情况下,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请按时间顺序来分析。
明确: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于勒在这里,可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却又是盼、又是赶、又是赞、又是躲。
五、悟读,探究主题。
于勒和菲利普夫妇本是亲兄弟,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金钱)
对呀,地位变,称呼变,态度变了样,亲情变了味,这一切都是因金钱而变。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篇文章用这样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故事,想要揭示什么主题呢?
(提示)他们之间没有亲情,没有温情,只有什么?(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
主题: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
整个故事,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来概括: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这副对联少了一个横批,我们可以用一个四字词来给这一副对联拟个横批。你会拟吗?“世态炎凉”、“金钱至上”。
六、拓展延伸——金钱观
关于金钱有人这样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有一个富翁说:我现在穷得只剩下钱了。由此可见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也有很多东西买不来。)请完成下面的说话。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不一定能买到温馨;
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不一定能买到气质;
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不一定能买到健康;
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不一定能买到文思;
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不一定能买到智慧;
钱可以买到礼物,但不一定能买到友谊;
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不一定能买到忠诚;
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不一定能买到和平;
七、结束语
是啊,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也有很多东西不能买到,比如幸福、友情、亲情。与于勒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亲情、温情,所以我们应该珍视中华民族注重亲情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的家庭更温暖、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