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孤独之旅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草房子》被誉为当代中国之《爱的教育》。本单元选编的就是这样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孤独之旅》写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关于成长的主题我们早在七年级下就已经接触过。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不同,在幸福中成长,在风雨中成长,……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不同,推动成长的动力也不同。“孤独”也是一种成长的环境,是每个人或多或少要面对的问题。让学生多了解别人的生活,多了解不同于自己的生活形态,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说的基本特征,对小说的学习方法、学习重点都有了初步认识,但对小说的鉴赏、人物的分析和主题的理解都比较肤浅。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受应试的影响,主要围绕三要素,过多地关注故事情节,标签式地分析人物,传统式地归纳主题,自己完全是局外人;同时,现在的中学生还有一个普遍的特点:经历的苦难少,缺乏战胜恐惧、孤独的勇气。我以为,学习《孤独之旅》这篇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所表现的精神力量是首要的,而从文中得出自己的见解更重要,这就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根据以上种种情况,我确立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认识作者,学习生字词。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小说的能力。
3.赏析语言,分析人物----杜小康,理解孤独的含义。
4.品味主人公的孤独,感受孤独价值之美。
5.品读小说中环境、细节描写,体会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6.感受曹文轩小说诗意语言,品读文中美景。
教学重点:
赏析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杜小康,理解孤独的含义;跳读重点语段,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杜小康放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
品味孤独,感受孤独价值之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成长。
布置学生预习:1.反复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文注解,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梳理要点,整体感知文意。
2.查找相关小说的知识及作者的资料并进行整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
本节课,我们师生欢聚一堂,品尝一份孤独,(出示画面)让我们跟随曹文轩和杜小康一起行一段孤独之旅,但愿在这段旅途上,你我并不孤独。
(和谐互助,快乐成长)
1.走近作者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代表作品:《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长篇小说。
2.积累字词
撩逗 撅断 戳破 嬉闹
3.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方法指导:从小说的三要素考虑)
1.赏析语言,分析人物----杜小康,理解孤独的含义。
2.说说杜小康的内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最终才成长起来。
(先自主探究,再互助完善,后集体展示)
(方法指导:赏析人物语言需注意的要点:
1.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
2.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 ——关注说话背景)
提示:找出文中杜小康说的几句话,每一句话的后面,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印证。
孤独之旅: 指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一段心路历程。
“孤独”的含义:
情感世界的孤独。
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
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对未来的恐惧。
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
心理变化过程:
刚刚出发时--到达芦荡时--芦荡安顿后--住段时间后--雨后天晴时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独单调-------不再忽然地恐慌-------坚强
孤独之旅也是杜小康的成长之旅。
(一)师友释疑: 师友互助解决疑惑,将解决不了的疑难点
进行记录。
(二)集体释疑: 师友质疑,集体解答
课文第46段“他哭了,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他自己为什么想哭。”你能说说杜小康为什么想哭吗?
杜小康的成长经历让人感动,你的成长经历中肯定有让你难忘的事情,说出来和大家共享。( 要求:恰当运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师友合作)
作业设计:
1.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自行设计:当堂由学生设计,学生选择。
2.教师设计的作业: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体裁不限,写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真实感受。
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 孤独之旅
雨后天晴时:坚强长大 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