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孤独之旅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能记住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及作家作品常识。
2、能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理解题目的含义。
3、能仿照课文中以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写一段话。
1、能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理解题目的含义。
2、能仿照课文中以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写一段话。
1、给加点字注音
嬉( )闹 驱( )除 歇( )斯底里
撩( )逗 戳( )破 雍( )容
2、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的词语
①( ):赶走,除掉。
②( ):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③( ):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
3、作家
①讲故事(知):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②说启发(识):本文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4、自由朗读课文:
(一)基本理解
1、学生填表(10分钟)
段/层次 | 内容 | 手法 | 效果 |
开端(1) | 杜小康失学,跟父亲去( )。 | ||
发展 (2-27) | 杜小康和父亲在( )安顿下来,开始了放鸭生活。 | 自然环境描写 | ☆烘托人物心情 ☆渲染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 |
高潮(28-47) | 杜小康在( )中找回了失散的鸭子。 | ||
结局 (48-52) | 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 ”了。 | ||
结构 | 概括 | 理解 欣赏 | 情理美 |
2、学生交流
3、老师帮助
知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描写。
能力——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a、烘托人物心情 b、渲染气氛 c、推动情节发展。
人文——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 长大 ”了。
(二)深入理解
1、跳读课文,找出杜小康在不同时候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0分钟)
情节 | 心理变化 |
出发时(5) | |
到达芦荡时(21) | |
安顿之后(29) | |
时间一久(33) | |
那天暴风雨后(48) |
2、鸭群是杜小康的最亲密伙伴。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8分钟)
情节 | 联系 |
失学后 | ( )是生活的全部 |
孤独中 | ( )是伙伴、是心灵的安慰 |
风雨中 | ( )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 |
鸭下蛋 | 甘苦中的喜悦——人生的成果 |
3、结尾写“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下蛋了”,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4、老师帮助
知识——杜小康失学后,去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他维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放鸭的结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在“鸭下蛋了!”的惊喜中。
能力——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因为这场风雨中杜小康战胜了孤独,战胜了恐惧,战胜了恶劣的环境表现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意志和责任感,长大了,坚强了。
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写景状物准确、细致,如“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第4段),描写得周到入微;对环境、人物描写生动、形象,且富有深层意义,如“鸭们也长大了”一段(第50段),实际上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隐喻含义。体现这些语言特点的例子在课文中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自主探讨。
1、听写(生字词)
2、小作文(100——200字)
我与小康比成长:杜小康是在孤独中成长的,你的成长经历怎样?能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吗?请结合自身体验以 “我在( )中成长”为话题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