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唐雎不辱使命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 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
2.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
3. 赏析品读人物的对话描写,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4. 学习唐睢机智果敢、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精神。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另外,本文的故事性很强,又充满趣味性。因此,教学本文,应注意让学生充分赏析品读课文,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互动探究、激情表达。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翻译。
2.赏析品读人物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和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了韩国和魏国,继而又看上了仅以五十地之地而幸存的安陵。秦王用“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方法想兵不血刃就灭了安陵,却未曾想遭到安陵君的婉拒。惹怒了不可一世的秦王,安陵国就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啊!在安陵危急存亡之秋,唐雎慷慨一诺千里赴难。他这一去遭遇了哪些惊心动魄的事情?他能挽救安陵国于水火之中吗?欲知详情如何,且听课文分解!
1、听读----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师:首先,让我们走进文中,听老师朗读课文去揭晓答案,注意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2、自由读----文从字顺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范读,自由地朗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畅。
师:书声朗朗,真好!现在让我们来检验一下,看大家读得怎么样,是否做到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请同学们任选一段自己喜欢的或自认为读得好的话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指名一至二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3、译读----积累重点字词
师:这篇文章的注释非常详实,同学们理解起来相对会比较容易。单元学习提示中特别强调“要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下面请同学们边读边译,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然后分小组合作讨论,提出疑点共同探讨,疏通文意。
师:同学们翻译的很认真,讨论的很热烈,真好!下面请各小组把你们感到理解有困难的字、词或句子说出来,我们共同来解决。
师:同学们理解的不错,而且我发现很多同学一边听一边写,注重积累,这样我们才能温故而知新。大家的习惯真好!还有哪位同学有疑问,如果没有了,那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请看大屏幕:
(屏显古今异义字、一字多义、翻译句子。)
师:大家很善于梳理区分文言词汇,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4、说读----概括故事内容。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这个故事?
(生概括故事内容。)
1、合作探究、把握形象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刻画人物形象一般有哪些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哪种方法来刻画人物?
生:对话(语言描写)
师:是的,文章以人物之间精彩的对话来刻画唐雎。
下面我们来关注对话,把握形象。请同学们先在文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话语,读一读,品一品,然后在小组间议一议,看这些话语表现了一个怎样的唐雎?
2、深入探究、理解较量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品读,我们对唐雎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大家再想一想,除了运用对话之外,文章还采用了哪种方式来刻画人物?仅仅只有语言描写吗?
生:还有对比,通过对比来映衬唐雎。
师:你的回答很准确!看来你是个细心的学生!来,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找一找,看哪些方面采用了对比手法。这一次我们来深入探究。
(生先在文中找句子,然后共同交流。)
师:就在刚才这番命悬一线的较量中,我们看到了唐雎与秦王的不同。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从人物的身份上:秦王是大国之君;唐雎是小国之臣。
从各自的立场上:秦王是诈称“易地”;唐雎是拼死“守土”。
从说话的语气上:秦王是骄横狂暴;唐雎是沉稳自如。
从说话的情态上:秦王是怒形于色;唐雎是不动声色。
从发怒的表现上:秦王是“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是“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从斗争的策略上:秦王是色厉内荏,处于被动地位;唐雎是成竹在胸,处于主动地位。
师: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
至此,一个为维护国家尊严,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使者形象跃然纸上。
师:我们以后在写作中也要学会运用对比及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师:同学们,认识了唐雎的形象,你觉得他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请结合文中语句谈一谈。
师:同学们的阐述都很有道理,这些精神都可以归结为“士“的精神,老师也想起了两位古人曾说过的话:“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师:在朗读与品味中,我们一次次为唐雎的聪慧机智、不畏强暴、大义凛然所震撼!面对唐雎,我们心里也一定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接下来,请你用几句话把内心的这种感动、敬意表达出来。
(生写作交流,师点评)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也受到了感染和启发,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这位英雄的敬佩之情。
嗟夫!以布衣之无畏,面大王之怫然怒,镇定如斯,孰几人可为?奇哉,我布衣唐雎!美哉,我壮士唐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