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唐雎不辱使命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中心思想。
2.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3.学习唐雎的口才及精神。
学习了一个单元的文言文,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现在学生思维活跃,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课文分析不是很难。
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中心思想。
2.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3.学习唐雎的口才及精神。
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中心思想。
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秦王使人
虽然,受地于先王
受地于先王
以头抢地耳
师提问,生读课文回答:
1.秦王要用五百里地换安陵的五十里,为什么安陵君还不答应?
(用张仪入楚和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
2. 秦国的使者带来的话是怎么说的?“其”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体现了秦王怎样的口气?
(再读秦王的话,注意语气。)
3. 安陵君看出秦王的用心了吗?他是怎么拒绝的呢?理由充分吗?为什么他还说“大王加惠”,最后才说“弗敢易”这样的话呢?
(再读安陵君的话,注意语气。)
4. 安陵君都拒绝了,为什么还要派唐雎出使秦国呢?
5. 唐雎使秦,与秦王面对面开始了唇枪舌战的交锋,秦王的霸道口气有没有变化呢?
6. 请注意前几句话,好像在奉承安陵君,是真心的吗?为什么?有没有言外之意?体现了秦王的什么特点?
7. 面对狡诈的秦王,唐雎被诳进去了吗?他是怎么回答的?和安陵君的有什么不同呢?体现了唐雎的什么特点?
(有感情的读第二段)
8. 秦王的虚伪面纱被唐雎撕开后,秦王露出了凶狠的獠牙,他说: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什么样?为什么提到天子之怒?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9. 唐雎是以什么应对天子之怒的?
10. 秦王心中的布衣之怒是什么样的?说话的时候带着什么样的语气?唐雎认为的布衣之怒是什么样的?他举了三个例子,有什么作用?
11. 唐雎又说到“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这句话暗示了什么呢?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12. 秦王看见唐雎挺剑而起是什么反应?说明秦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的另一些不辱使命的人并讲讲他们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