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唐雎不辱使命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以涵泳虚词的语义,语气为切入点,把握人物心理,情感,形象
《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史书《战国策魏策》也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记述了战国末年强秦与小国安陵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交锋双方分别是小国使臣唐雎和秦王嬴政。文章以记言为主,叙事精到,情节紧凑曲折,人物鲜明生动,是一篇写人这篇文章写人记事的文言佳作。在人物对话中使用了大量语气词,它们对人物心理的展现和人物性情的塑造有很重要的作用。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素养,对实词虚词的理解已经比较全面了。
以涵泳虚词的语义,语气为切入点,把握人物心理,情感,形象
唐雎不辱使命
湖北省黄石市第八中学 李海霞
教学要点:
以涵泳虚词的语气、语义为切入点,把握人物心理情感和形象。
教学方法:
涵泳与分析
教学过程:
1、巩固已知
(1)这篇课文我们在上节课已做了预习,这些词语你都弄懂了吗?
虽然 受地于先王 秦王不说 秦王怫然怒 大王加惠
仓鹰击于殿上 长跪而谢之 天下缟素 秦王色挠
(2)这些句子你都会翻译吗?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3)除了老师出示的这些词语和句子,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学习)
2、深入学习:品读课文,揣摩语气,体会情感
(就文章对话部分内容,从语气虚词入手在语境中去揣摩人物的语气,从而把握人物形象。)
(1)师生共同涵咏“其”字
◆看看这两句话不同在哪里?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许寡人乎?
◆通过反复吟读、背景介绍加以体会。
◆方法总结:词义—句式——语气--人物心理→归纳出人物形象。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根据以上方法自主学习2、3、4段中的对话内容,重点是感受对话句子中虚词魅力。)
◆重点围绕以下四组对话句:
第一组:秦王:“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第二组: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第三组:秦王:“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第四组:唐雎:“与臣而将四矣。”
秦王:“先生坐!何至于此!”
(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开展学习活动。活动步骤:(1)组内自由品读语气虚词,揣摩人物语气;自由交流;(2)在组内充分学习交流基础上,各组按照“词义—句式—语气—人物心理→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流程写出探究发现;(3)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
小结:这就是我们用虚词作为突破口品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可以看出虚词不虚,虚词在实词和情感之间成了一个连接点,所以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组对话浓缩了秦王和唐雎论战的全过程,从中可见人物的情感态度随着论战的深入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秦王从开始的自负,狂妄,俯视一切,到后来的屈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狂妄自大,阴险狡诈,外强中干的人。唐雎始终是以不变应万变,他所有的对话既符合外交礼节,也是有理有据的,他沉稳的语言中透露出千金的力量,最终让秦王屈服;唐雎的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忠贞爱国的形象也展现在我们面前。
3、课堂小结
《唐雎不辱使命》主要部分是人物对话;写人物的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虚词运用的恰当能妥善表达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也适当的运用一下这种方法,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板书设计:
秦王:不说——不屑——不敢 狂妄自大,外强中干
唐雎: 有礼——有理——有力 从容镇定,有胆有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