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孤独之旅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我在“学探议练”教学模式思想的指导下,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渗透。强化“积累”、“诵读”、“体验”、“生活”等角度的语文教育的回归。加深对“孤独”、“成长”、“哭泣”、“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
一、情感导入,营造氛围
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一种游子的孤独,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一种行将迟暮的孤独,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个亡国之君的孤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一位孤独少年的成长历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小说写了谁的孤独之旅?
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段孤独之旅呢?(研读第一段,品味词语“竟”“忽然”“只好”。)
2、 假如让你不上学,跟着自己的父亲去谋生,你愿意吗?(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生活体验)
杜小康愿意跟着父亲去放鸭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找出关键句子)
过渡:课文第48段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这个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杜小康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考验才体会到自己长大了呢?让我们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三、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1、 请看大屏幕(课本里的插图),谁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或者说明一下它?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谁能猜出杜小康当时的心情?(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茫然、恐慌、孤独等等)
2、 据学生的回答追问,进行文本细读:
追问: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语句吗?课文是怎样表现杜小康的茫然、恐慌和孤独的?(让学生划出相应的段落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的品味推敲揣摩语言)
A、 茫然——抓住第11自然段中的心理描写,更换人称朗读,采用第一人称朗读,让学学生谈“杜小康的茫然”的切身感受并相互评价。
B、 恐慌——齐声朗读第21自然段:
质疑:⑴、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较生动?这些词语能否更换?
(“涌”“围”突出了芦苇荡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⑵、更换人称朗读、体验。说说为什么描写芦苇荡。(以景衬情,衬托杜内心的恐慌)
C、 孤独——研读第29-33段,读读议议,说说杜小康的孤独体现在哪里?
(背井离乡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茫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心灵寂寞的孤独)
质疑:品味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①杜小康与父亲一起离开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环境的孤独。②杜小康心灵的成长过程)
3、 看到杜小康如此的茫然无助、孤独无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将会怎样安慰他?请几名同学说说。
点拨:最好能够用一首诗歌来劝慰一下他,想一想咱们学过的诗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齐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过渡:(教师幽默风趣的,手指大屏幕)看!杜小康听到我们声情并茂的“劝慰”,感动得都哭了。……?!他有没有哭?
4、 从文中看,杜小康在什么情况下哭的?(经历了暴风雨,在暴风雨中找回鸭子之后)
过渡: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暴风雨?在暴风雨中他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
文本细读: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36自然段和46段。小组合作讨论。
质疑:⑴、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暴风雨的?(视觉、听觉)试找出相关句子。
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和拟人)有何妙处?(分析“歇斯底里”一词)
⑶、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反衬主人公的勇敢与坚强)
⑷、暴风雨过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你能说明白吗?(委屈;激动;战胜了暴风雨的考验,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5、主题: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6、 教师小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因为杜小康忍受了孤独,经受了暴风雨的洗礼,才学会了坚强,完成了这段“孤独之旅”。我们相信杜小康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强稳重,因为情感上的寂寞、生活上的无助、环境中的恐慌和对未来的茫然等诸多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的雕刻着他的灵魂。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独--→磨难--→坚强
↓
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