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孤独之旅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孤独之旅”的含义。
2.找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味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浏览课文,抓住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出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
2.通过跳读重点语段,品读语言来体验、品味孤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丰富情感体验, 理解孤独是成长历程中的必然和必需,学会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1.初三的学生戏称:一旦升入初三,人生将与寂寞握手,和孤独相聚,拖着太多的疑惑与不甘,拖着太重的功名与利禄,在痴等……他们似乎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稳重,对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已经具备了一些能力,但不够全面、客观,看问题也不够深入。他们所说“孤独”,更多时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多的是面对考试压力时反映出来的较情绪化的表现,甚至有时是对现实的畏惧,非常需要我们适时的引导。
2.本文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学生已经积累了学习小说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文章主人公杜小康是和学生同龄的孩子,从内容上讲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距离,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很吸引学生阅读,但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其作用。另外,我在这堂课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把握成长的重点,把暴风雨中杜小康战胜孤独长大这一部分作为突破点,让学生走进文本,再由点到面,深入全文中感受人物在孤独的环境中的心路历程,最后走出文本,结合学生自身体验,感悟生活,塑造坚强自我。
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
孤独之旅
离家——————-----------------——————————à前方
放鸭 坚强 勇敢 冷静 有责任心(成长之旅) 收获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进入一个60年代男孩的世界。这个男孩,曾经可是一个人物。他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孩子。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当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他,却在一年级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的模样时,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的自行车。(点)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是的,他就是小康,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个呼风唤雨的杜小康。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可不再是这样的了。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他,去走一趟孤独之旅。(点)
二、跟着杜小康,走孤独之旅。
(一)师:作者曹文轩教授在他的一篇散文《前方》中说:“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杜小康就要离家了,(板书:离家)请同学们关注文本第一段,看看,他离家的原因是曹教授讲的哪一点?
师:你们从哪个词读出了无奈?他为什么会感觉无奈呢?
明:是的,昨天的杜小康可以说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而现在的杜小康呢?他已不再“小康”了,也做不成班长,取而代之的,是做什么?(放鸭)。(点)
师:是啊,放鸭实属无奈之举,对于父亲的放鸭计划,原著《草房子》里是这样介绍的,让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这段文字。
ppt出示: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
师:这,就是杜小康的父亲为挽救家道而设计的宏伟蓝图,于是,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出既往生活轨道时候,即使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带着对“明年春天”的等待,带着对这个蓝幽幽的大“鸭蛋”的期盼,无奈地“离家”去放鸭了(板书:放鸭)。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一起踏上这趟“放鸭之旅”。(点)(板书:带箭头的横线)
(二)师:还是《前方》中说:“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杜小康就这样跟着父亲赶着鸭群向“前方”流浪。(点)下面,请大家关注文本第二部分,也就是第2节—第27节,看看,在离家去芦荡的路上和到达芦荡的头两天(板书:路上、芦荡),杜小康有着怎样的心理感受?并用“从 这一句中,我看出杜小康内心的 ”的句式回答。老师提示一下大家,可以从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中去品味。
“就什么都没有了”、“熟悉的树木……遥远之物”、“陌生的天空……从未见
过的面孔”、“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为了无家的漂游者”(家里本来有母亲、有朋友、有熟悉的环境)
1. “第一缕炊烟……惟一的炊烟”
炊烟总是和人家连在一起的,这里是怎样的炊烟?“第一”和”唯一”体现什么?(荒无人烟) ,本句渲染了一种茫然而又悲凉、孤单的氛围。烘托出杜小康凄苦,孤独的心情。
2. “绿色的浪潮”“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这是什么描写?(环境描写)(点)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向天边写出了芦荡的什么特点?(芦苇的广袤无边)
芦荡又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万重大山,围住,渲染出一种怎样的气氛?(压抑、窒息)说得好,可是,老师在文中发现了一个似乎与这矛盾的地方,请大家看到24段,同样是万顷芦苇,为什么一开始形容它是 “万重大山”,而到了这一段,又变成了散发了诱人清香的“芦荡”?(心情不一样)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都是人物表情寄意的载zài体,都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景物是没有情感的,有情感的是人,正因为人的心情不同,所以景物也变得不一样了。反过来说,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问题?就是我们可以从对于环境的描写中,去发现人物的什么(心情)。也就是说,环境描写具有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心情),让我们来归纳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点出树的幻灯片),如果说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那么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小船,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而杜小康渐渐能注意到芦荡所散发出的阵阵清香,又说明什么(心情渐渐平静下来)。是不是说就彻底平静一点也不害怕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6段),所以说这种平静并不是彻底的平静,只是相对于初到芦荡的那种极度恐慌来说,程度有所减轻的平静。
3、朦朦胧胧的树烟
树烟的意思是远处的树朦朦胧胧,就像笼罩在烟气之中,一是说明他们离家很远,再想想还可能说明了什么?朦胧的不只是树,还有杜小康的心情。心情朦胧,也就是茫然。
4.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撩逗”这个词语,老师查了字典,它的意思是挑逗、撩拨,从这个词语我们大概能够看出杜小康在去往芦荡的路上除了有茫然,还有一点什么?(幻想和期待)
2.无声:“没有其他声音……使人感到振奋”、“杜小康想听到声音……不可能”
3.无知:“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
4.无人:“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
5.无尽:“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
6.无助:“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紧紧地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
明:(点)老师根据刚才大家的回答,小结了一下,茫然、胆怯、害怕、恐慌。
师小结:我们说,离家后,杜小康原有的生活内容和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了,尤其是渐行渐远的家、空旷而陌生的环境以及前途莫测的迷茫,使得这个年仅十三四岁的少年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但放鸭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呢,漫长的日子里,前方永远只是无边的旷野吗?(点)接下来,让我们跟住杜小康,继续向前方走去吧。
(三)师:又是《前方》中说:“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它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如果说之前困扰杜小康的是恐慌的话,那么现在,杜小康的前方出现了更大的艰辛和危险,那是什么?(点)
师:是的,孤独。(板书:孤独之旅)下面,我们来看他们最大的敌人——孤独。请大家研读文本第28—31自然段段,说说你能从哪些字词句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
1.无法比拟的孤独:“……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
2.无人可见的孤独:“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3.无话可说的孤独:“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
其实在原著中,有一段文字介绍了他们这样干巴巴的对话,老师告诉大家,我们来体会一下,“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也饱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你困吗?”“不困,你呢”“我也不困” 这就是父子俩之间干巴巴的对话,这是为什么呢,父子原本不该是无话不谈的最亲近的人吗?(交流是需要话题的,父子俩的生活太单调,孤独,没什么可交流的话题)
4.无处不在的孤独:“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5.无法忍受的孤独: “哇哇大哭,我要回家”(要求学生读)
通过哭这个行为,我们能看出杜小康的孤独已经达到了他所能承受的极限。
他哭着喊出了一句话?( “我要回家” ),让我们试着来演绎一下这句话吧?如果演绎的话,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呢?因为此时的孤独已经到达无可忍受的地步,所以我们还要读出一种 爆发力。
这位同学,假设你是杜小康,现在,请你再带着点哭腔,把心中所有的委屈、痛苦、对母亲和家的思念都尽情地宣泄出来把!
3.师小结:(点)因为无人可见的孤独、无话可说的孤独,无处不在的孤独,加上离家以来一直跟着杜小康的那份恐慌,这一切让他无法忍受了。于是,杜小康希望逃离孤独。但是,逃离能解决问题吗?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呢?
明:不回避,接受现实,直面孤独。
师:杜小康有没有这么做呢?哪个段落首先告诉我们的?让我们齐读第33段。
师小结:现在,杜小康因为接受了孤独,他渐渐地学着去适应了,于是,“浮云、芦荡、炊烟”这些极具有孤独感的景色在他的眼里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因此,恐慌少了。但另一场磨难却随之而来了。那是什么?(暴风雨)是第几段描写的?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语速来朗读这一段呢?(速度快、语调高),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朗读一下?(吴炫美)
师:就描写方法的角度来说,第36段的文字属于什么描写?(环境描写),这一处关于暴风雨的环境描写出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你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点出环境描写作用的幻灯片)
写天气的突变,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暴风雨的肆虐,所以后文的杜小康才需要出去找鸭子,使得故事的情节继续向前发展,因此这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点)(推动情节发展。)
师:同学们,暴风雨来了,杜小康这一次的表现又如何?(点)请大家研读文章暴风雨来临后的段落,我们具体地说一说,在这部分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提示:大家也可以对照着杜小康前文中的表现来谈。)(学生边回答,教师一边 板书 勇敢、坚强、有责任心、冷静)
1. 父亲“几乎晕倒在地上”,而杜小康却“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2. “还是分头去找吧。”
(大家注意到了吗,对于放鸭这件事,杜小康一开始是“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然后是梦中哭着喊“我要回家”而现在呢?“还是分头去找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他由逃避转为直面孤独,还可以看出什么?为什么他一定要去找呢,暴风雨来势汹汹,芦荡里又充满了危险,不能就这样算了吗?就像自习课的时候,大家都很吵,为什么班干部一定要执着地维护着纪律,就像对待误入歧途的孩子,作为老师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执着地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去感化,使他迷途知返?不能放弃吗?(责任),是啊,也许我们的小康早就把放鸭这件事当成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他之所以冒着狂风暴雨受伤也要去找鸭子,是因为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孩子)
3. “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
脚板底在流血,这是抓住人物的细枝末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这叫什么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描写。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什么?坚强。脚底流血了。他能忍受痛苦,可见他意志坚强。
4. “将一些芦苇踩到……” 如果以前的杜小康和父亲断了联系,可能会?(哭) 冷静
5.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这一次,他不是因为悲哀而脆弱地哭起来,那是因为什么而哭?委屈的哭,(因为他承受了本不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来承担的东西),激动的哭,他战胜了磨难。
6.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
烘托了杜小康找到鸭子后欢愉的心情。
7. “抠了”、“嚼着”。
表现出杜小康在经历艰苦的寻鸭过程后放松的心情。
8. “但他没有哭。”
9. “静静地躺着……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
明:(点)好,老师将大家的回答总结了一下,勇敢、坚强、有责任心、冷静。
师小结:暴风雨驱散了杜小康的鸭群,也驱散了他对孤独的恐慌。暴风雨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壮大了发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他面对孤独,已不再逃离,他勇敢地直面,后来甚至开始享受孤独。杜小康,真的长大了,所以我们说,这仅仅只是一趟放鸭之旅或者孤独之旅吗?还是什么之旅?
明:是的,成长之旅。(板书:成长之旅)
师:跟着他一起长大的还有什么呢?
明:是的,鸭们也长大了。(重读:也)于是,在“八月的一天早晨”,请注意,不是等待中的“春天”,杜小康发现鸭子下蛋了,他急忙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什么?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当时杜小康心中怎样的情感?(惊喜之情的)
师:鸭子下蛋,为什么能让杜小康这么惊喜呢?
明:1、父亲的承诺:鸭子下蛋了便可以回家了,学费也有着落了,可以说,“鸭蛋下蛋”是他这段孤独之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 “前方”(板书:前方),而现在这个“前方”他到达了吗?(到达)(板书:收获),是啊,艰辛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杜小康的内心该是多么激动啊!(点)
师:下面,让我们通过电影《草房子》的片断再次感受杜小康捡起鸭蛋时的心情。(点)
师:当杜小康用双手捧起那温热的鸭蛋的时候,他不再是杜放鸭或者杜孤独了,他成了杜收获了。而回望成长背后那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杜小康最应该感谢的是什么?
师小结:是的,孤独,或者说是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恐慌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点)孤独,是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弃后所直面的第一道难题,后来,也正是孤独,使他重新诞生了。而我们的人生之路,同样漫长而艰辛,走在成长路上的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命运也把你抛出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你会怎么做?学完本课,你收获了什么启示或者感悟吗?请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将它写下来。
三、谈“明天的杜小康”结束。
大家都说得非常好,(点)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杜小康,走完了一段孤独之旅,而我们的小康,还得借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陌生的前方在等着他。后来啊,他的前方出现了很多比孤独更可怕的磨难,所有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但他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当他穿着破烂的衣服重新出现在油麻地时,他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同学们,我们别忘了,杜小康曾经可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师:(点)最后,让我们用小说《青铜葵花》里的一句话结束这堂课,(齐读)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是的,老师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在座的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