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孤独之旅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启发、激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努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
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学会倾听,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
2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一些小说篇目的学习,以及本单元第一篇小说的学习,对小说体裁的特点、三要素等方面的知识已初步感知,只是对本文这样大量运用环境、心理描写的作用还缺少了一些认识,同时,九年级学生对这类涉及青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感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一.激情导入
启迪智慧
同学们,你们正值十五、六岁,可谓是花季少年,在你们成长的岁月里,快乐和幸福充满着你们的生活,可是,人总要长大,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而来,每个人面对孤独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财富,是历经磨砺后铸就的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
一.激情导入
启迪智慧
同学们,你们正值十五、六岁,可谓是花季少年,在你们成长的岁月里,快乐和幸福充满着你们的生活,可是,人总要长大,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而来,每个人面对孤独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财富,是历经磨砺后铸就的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
整体感知,理解孤独
1.在上节课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时,老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师归纳:
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
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
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文章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
说每部分的内容。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说明]:在学生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
这样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为接下来深入文本做充足的准备
走进心里品味孤独
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
(学生自主阅读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心理活动的发展:
(找学生朗读。)
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茫然、
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
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风雨的洗礼后变得坚强、长大了。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文本
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语言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
解读文本时,
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
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家庭作业
完成课后题二
写一段有环境描写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