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隆中对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 知 识 和 能 力: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 过 程 和 方 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 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 的人。1 知 识 和 能 力: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 方针 依据。
【教学难点】 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自学展示:字音 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
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对-----回答,是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隆中-----当时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因而后人称它为隆中对
出示对联:“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提问,对联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简介诸葛亮。
(二) 简介背景: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官府摇役繁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三)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教师注意正音:
hào fǔ suì yì bǐng qīng tuí duó shēn chāngjué
好 为《梁父吟》 遂 诣亮 屏人 倾 颓 度德量力 信大义 猖 獗
kuài dài yīn xù zhòu zhū róng dān
吴 会 殆 民殷国富 存恤 帝室之胄 诸 戎 箪食壶浆
(四) 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特殊句式的翻译,如:
1 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贤能为之用——(被动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反问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一一思考并回答:
1 理清思路
2 理解文本
一 请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诸葛亮的谋略中最终目标是什么?
2)他提出的内政外交方针是什么?
3)曹操军事集团的政治优势是什么?
4)军事优势是什么?
5)诸葛亮对付曹操军事集团的前期策略是什么?
6)曹操能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7)占据荆州的必要性是什么?
8)占据荆州的可能性是什么?
9)占据益州的必要性是什么?
10)占据益州的可能性是什么?
11、请概括诸葛亮计谋的核心内容
12、你认为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A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避世待时而飞.
C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矜持自重。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 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国之栋梁。
对人物的刻划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看看以上对诸葛亮的性格刻划,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
诸葛亮的答话和A 属正面描写,而BCDE属侧面烘托。
(六) 内容回顾,课堂小结
(七)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