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孤独之旅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结合《草房子》,了解“孤独之旅”的前因后果,对教学内容作横向的拓展,并引发学生阅读《草房子》的兴趣。(这一环节也能让学生带着一种“精神预设”进入文本的学习。)
2、细读文本,理解文中杜小康在这趟放鸭之旅中的心理变化轨迹,尤其是紧抓 “孤独”这一生存状态,明白这是怎样的孤独,为何孤独,和杜小康面对孤独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等。从而了解杜小康的成长历程,感知“孤独”之于“成长”的关系。(“孤独”是这篇小说的命题,也是曹文轩很多小说的命题,更是人生的命题。)
3、利用《前方》中的三句话,串起整堂课的教学,并以此期待对文本稍做哲学层面的解读,如“离家”与“前方”、“路上”与“行走”、“被抛”与“新生”等,使教学内容有纵向的深入。(“前行”是这篇小说中的一个“含而不露”<曹文轩《第二世界》中关于小说主题呈现的一个观点>的主题。)
4、培养学生在成长途中的抗挫折抗灾难意识。(曹文轩成长小说第一落脚点。)
课堂是学生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别让教师过多地成为课堂的干扰,要让学生真正地、无干扰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而教师主要是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九年级的学生,在初一初二时已经接触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作品的能力。而且即将面临中考的考验,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析和鉴赏能力。因此,教学本文,要紧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同时要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在具体问题的设置上,我没有太多零碎的无价值的问题出现,我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孤独”,由三个隐形的问题串起整个教学过程:一、为什么“旅”(踏上放鸭之旅)?二、怎样“旅”(感受孤独之旅)?三、“旅”后收获是什么(享受成长之旅)?这样,学生的思路不会散乱,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开放度也大大加强,同时关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使得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的思维状态中来,有事可干,有话可说。
谈“昨天的杜小康”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从一个愁绪满怀的古代才女中走出来,接下来,老师要带着大家进入一个60年代初的男孩的世界。这个男孩,他曾经可是一个人物。他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当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而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的自行车。这个男孩,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是的,他就是小康,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个呼风唤雨的杜小康。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可不再是这样的了。下面,让我们跟着他,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二、跟着杜小康,走孤独之旅。
1.曹文轩在他的一篇哲学散文《前方》中说:“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杜小康就要离家了,(板书:离家)请同学们关注文本第一段,看看,他的离家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
无奈?他为什么会感觉无奈呢?
昨天的杜小康可以说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而现在的杜小康呢?他已不再“小康”了,也做不成班长,更做不了NO.1了,他成了什么?(放鸭娃)下面,让我们齐读第一段,感受杜小康此刻无奈之情。
2.对于父亲的放鸭计划,《草房子》里是这样介绍的,我请一个同学翻开《草房子》来读一下这段文字。
“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赶着那群已经一斤多的500只鸭子离开油麻地一带的水面。船是被加工过的,有船篷,有一只烧饭的泥炉。船上有被子、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他们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因为,那边鱼虾多,活食多。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那时,就在苇荡围一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
明确:这就是杜小康父亲为挽救家道而设计的宏伟蓝图,于是,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出原来的生活轨道的时候,即使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带着对“明年春天”的等待,带着对这个蓝幽幽的大“鸭蛋”的期盼,无奈地“离家”去放鸭了(板书:放鸭)。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一起踏上这趟“放鸭之旅”。(板书:带箭头的横线)
3还是《前方》中说:“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杜小康就这样跟着父亲赶着鸭群向“前方”流浪。下面,请大家关注文本第二部分,也就是第2节—第27节,看看,在离家去芦荡的路上和到达芦荡的头两天(板书:路上、芦荡),杜小康有怎样的心理感受?请大家一起找出直接表明他们心理的词语。
明:茫然和恐惧、害怕、胆怯、恐慌。——(板书:恐慌)这就奇怪了,杜小康是和父亲一起外出去放鸭的,而且那里的风景好像也不错,这又有什么好恐慌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理解思考片刻,然后全班交流。(温馨提示:在文本中,大家可以通过环境描写去把握人物心理。)
1.无家:“就什么都没有了”、“熟悉的树木……遥远之物”、“陌生的天空……从未见过的面孔”、“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为了无家的漂游者”(家里本来有母亲、有朋友、有学校、有熟悉的环境)
2.无声:“没有其他声音……使人感到振奋”、“杜小康想听到声音……不可能”
3.无知:“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
4.无人:“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第一缕炊烟……惟一的炊烟”
5.无尽:“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
6.无助:“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感官沉睡了)、“紧紧地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
7.无期:“明年春天”
8.带着挽救家道的使命去放鸭,而不是去旅游的,这种精神压力让人恐慌。
9.父亲的精神缺席。
小结:离家后,杜小康原有的生活内容和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了,尤其是渐行渐远的家、空旷而陌生的环境和前途莫测的迷茫使得年仅十三四岁的杜小康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于是,杜小康几乎所有的感官都沉睡了,原本田园牧歌似的的芦荡成了包围他的万重大山,美丽的大自然已无法完全唤起他欣赏的神经了。但放鸭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呢,漫长的日子里,前方永远只是无边的旷野吗?接下来,让我们跟住杜小康,继续向前方走去吧。
4:又是《前方》中说:“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它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如果说之前困扰杜小康的是恐慌的话,那么现在,杜小康的前方出现了更大的艰辛和危险,那是什么?
明确:暴风雨、孤独。(板书:孤独)首先,我们来看他们最大的敌人——孤独。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28—31段,其他同学思考,你能从哪些字词句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来?
1.无法比拟的孤独:“……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
2.无人可见的孤独:“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3.无话可说的孤独:“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
4.无处不在的孤独:“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5.无法忍受的孤独:“我要回家……”
小结:因为无人可见的孤独、无话可说的孤独,无处不在的孤独,加上离家以来一直跟着他们的那份恐慌,这一切让他无法忍受了。于是,杜小康希望逃离孤独。但是,逃离能解决问题吗?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呢?
明:不回避,认清现实,接受现实,直面孤独。“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鲁迅说的。杜小康有没有这么做呢?哪个段落首先告诉我们的?让我们齐读第33段。
小结:现在,杜小康因为接受了孤独,他渐渐地学着去适应了,于是,“浮云、芦荡、炊烟”这些极具有孤独感的景色在他的眼里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因此,恐慌少了。而另一场磨难随之而来了。那是什么?接下来,请你研读文章暴风雨来临后的段落,结合预习,说说,在这部分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提示:大家也可以对照着杜小康前文中的表现来谈。)
明:勇敢、坚强、有责任心、冷静。
1. 父亲“几乎晕倒在地上”,而杜小康却“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2. “还是分头去找吧。”(从“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到“我要回家”再到现在的“还是分头去找吧”,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杜小康从逃离孤独转变成了直面孤独。
3. “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
4. “将一些芦苇踩到……”
5.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6.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
7. “抠了”、“嚼着”。
8. “但他没有哭。”
9. “静静地躺着……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
小结:暴风雨驱散了他的鸭群,也驱散了他对孤独的恐慌。同学们,曹文轩的这句话其实还有下半句:“前方充满了艰辛,充满了危险,然而,它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是的,暴风雨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壮大了发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他面对孤独,已不再逃离,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来甚至似乎开始享受孤独了。于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复苏了。接下来,让我们齐读44—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风雨后的那个晚上,杜小康感官复苏后的那份美。(配乐)杜小康长大了,我们说,这仅仅只是一趟放鸭之旅或者孤独之旅吗?当然不是,是成长之旅。(板书:成长之旅)而暴风雨就成了展示杜小康成长的舞台。跟着他一起长大的还有什么呢?
明:鸭们也长大了。(重读:也)于是,在“八月的一天早晨”,注意哦,不是等待中的“春天”,他发现鸭子下蛋了(板书:下蛋),杜小康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来,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满怀惊喜地朗读一下杜小康在文中的第四句话。鸭子下蛋,为什么能让杜小康这么惊喜呢?(板书:惊喜)
明:1、父亲的承诺:鸭子下蛋了便可以回家了,学费也有着落了,可以说,“鸭蛋下蛋”是他这段孤独之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 “前方”(板书:前方),正是对“鸭蛋下蛋”的期待支撑着他面对孤独。2、收获的喜悦:鸭子下蛋了,表明他的这段日子的付出都有了回报了,一个孩子,第一次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也第一次品尝到了生活的赐予,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激动啊。当杜小康用双手捧起那温热的鸭蛋的时候,他不再是杜小康了,更不再是杜放鸭或者杜孤独了,他成了杜收获了。而回望成长背后那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杜小康最应该感谢的是什么?
小结:孤独,或者说是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忧伤、恐慌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曹文轩是这样评价孤独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ppt出示):“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现在,大家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 “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惊喜之旅”了吗?是的,孤独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
师:接下来,让我们齐读文章最后两段,在深情的朗读中结束这趟孤独之旅。
三、谈“明天的杜小康”结束。
孤独之旅走完了,而我们的小康他还得借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陌生的前方在等着他。(板书“箭头”)后来啊,他的前方出现了很多比孤独更可怕的磨难,所有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但他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当他穿着破烂的衣服重新出现在油麻地时,他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几个月后,他甚至不带一丝卑微地在自己曾经就读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起了地摊,同学们,我们别忘了,杜小康曾经可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四、作业:1、摘抄本文中精彩的语句,并进行赏析,注意表达的规范性。
2、将你对孤独的独特感受或者经历写下来,适当的运用环境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