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的叔叔于勒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我的叔叔于勒》发表于1883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试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知识与能力:
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l、诵读法。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利用小组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难点:理解课文主题的丰富内蕴。
一、激情导入
现在电子白板上已经显示了课文的题目,大家一起说:《我的叔叔于勒》在深入分析课文之前,让我们先听一首歌。
(播放歌曲)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这是前几年在大街小巷流行着的一首叫做《流浪歌》的歌曲。歌曲生动的体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在外的流浪者孤独、寂寞、愁苦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将要走近一个外国浪子-----于勒的生活。他有家不能回,有亲人,却不接纳他。为什么他的亲人这样对待他?他到底生活在怎样的社会里呢?下面让我们把课本打开,翻到第78页。
二、知识回顾
1.读准生字音。(电子白板出示生字)
2.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3.与本文有关的重点知识。 (电子白板出示相关内容)
三、研读细节——“称呼”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学生找,教师用课件展示内容: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学生讨论:
请同学大致分分类,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按时间顺序。
3、明确:
占钱——赶
赔钱——盼
有钱——赞
没钱——躲
4、教师小结情节。
于勒身份的变化引起了菲律普夫妇称呼和态度的变化,这一切因为什么?
参考: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
四、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1、教师提问:前面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注意下面的细节描写:
①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
②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④“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2、学生明确:“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等人的语言各有特色,通过人物语言的分析,让学生明确: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惟利是图,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势利、吝啬、泼辣。“我”天真善良、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3、表情诵读这些语句。
五、拓展延伸——金钱观
思考问题:
1、你如何看待本文的几个人物?
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2、你如何看待金钱?
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探究文章的主题。
思考:菲利普夫妇是可笑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对于亲兄弟于勒,本来应该是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共渡难关才对。但他们展示给人们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请同学们想一想,形成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主题是什么?
思考提示:
1.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来看
批判资产阶级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从菲利普一家和于勒的遭遇来看
体现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3.从情节设置来看(为什么去哲尔赛岛?为什么会巧遇于勒?)
揭示资产阶级小市民的虚荣心理
4.从菲利普夫妇的性格来看
反映人性的自私、冷酷、无情
5.从“我”(若瑟夫)的行为和语言来看
呼唤善良、美好的真爱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同时,寄予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
六、播放《爱的奉献》
结束语:与于勒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关爱。人间自有真情在。让我们呼唤真爱的到来,共同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让爱的春风吹遍全世界,温暖全人类吧!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如果有一天,于勒的命运又再次改变了。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写一片段 “于勒叔叔又来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