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的叔叔于勒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准确提取信息;
2.品析写法,培养逻辑分析与准确全面表达的能力;
3.思悟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梳理、领悟、品析、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文本解读主要有文学性赏析和教学解读两种,由于文学性品味赏析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要转换成教学解读,因此教学解读才是接近课堂实际的解读。在教学中,我是带着这样的初衷去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的。
作品都是有生命、有个性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如果更多关注了感受与体验,理性分析的分析便显得不足。但靠一种通用的办法阅读所有文章,简单了解尚可,深入理会就不行了。因此,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更应该让学生学会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个性的方法,并从个性中得到深入的理解。
近几年,小说阅读成为中考中现代文阅读的宠儿,尤其是对小说中写法的品味赏析已经成为了考试中的热点与难点。可是通过学情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关注的是故事情节本身和人物命运,所教授的三班只有一人关注写法,五人关注作品主题。所以,本课希望能突破从前简单的评判人物形象、简单的批判一种人生的讲授方式,带领学生从写法入手,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品味赏析小说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品析这篇精彩的小说获得对人生、人情更加深刻的体验。力争做到:对于作品的写法和主题,既有理性分析,又有感性体验。
在学情问卷的一个关于品析问题的回答中,主要暴露出学生一下四个问题:
问题描述一:只知精彩,不知为何——无写法意识
问题描述二:写法模糊,表述有误——无清晰判断
问题描述三:表述偏差,理解缺失——非细读细品
问题描述四:不求追问,止步不前——少主题思悟
所以,通过学情问卷中问题的梳理和课堂生成,主要通过课堂的四个环节,分别使学生具备写法意识,清晰写法概念,深入细读细品,思悟作品主题。
附:北京八中初三3班阅读情况调查表(数据为调查结果)
1. 在你以往的阅读经历中,你对哪一类书籍更感兴趣?( )
A.文学类65% B.艺术类 C.科普类18% D.社科博物类3% E.其他15%
2. 在文学类书籍中,你更愿意选择哪一类书来读?( )
A.人物传记12% B.散文16% C.小说62% D.诗歌5% E.其他5%
3. 在你阅读过的小说中,请按喜欢的程度依次排列写出前三部作品。略
4.在阅读《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你最为关注的是( )
A.小说情节41% B.人物命运41% C.作品主题15% D.写作手法3%
5. 对于《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写作手法,你能准确说出( )
A.3种以下21% B.3——5种70% C.5种以上9%
6.《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是什么?请摘抄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例一:
学生摘抄: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例二:
学生摘抄: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学生品析:“举了几个例子,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家中的贫穷。”
例三:
学生摘抄: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例四:
学生摘抄: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学生品析:这段语言和肖像描写写出了父亲对于勒的突然出现的惊讶与担忧,担心他会要钱,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父亲与于勒的人物形象。
例五:
学生摘抄: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学生品析:运用了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和母亲知道是败家叔叔于勒后惊诧和不愿被发现时的场景。
例六:
学生摘抄: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例七:
学生摘抄: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学生品析:这一段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向旁边走”“赶紧向我们走来”写出父亲赶忙远离于勒的心理,“瞪着眼”“跟寻常不一样”“苍白”写出父亲的惊诧,“低声说”表现父亲的疑惑,惊讶,将父亲看到于勒后的不安展现出来。
教学重点:品析小说写法,培养鉴赏评价与准确全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思悟小说的主题。
设计问卷,下发问卷。初读,整体把握,完成问卷,摸清学生情况。
由周围常见之兄弟手足因遗嘱、房产大打出手甚至对簿公堂引入质疑:同样是关乎手足亲情,同样关乎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为何一个给人感觉是家长里短,一个却成为了经典永恒呢?引出本课内容:格写法品析精彩,悟主题观照人心。
呈现问题一、二、三,格写法品析精彩:学生思考,探究,回答,倾听,从而明确品析角度,学会深入细读细品。
问题描述一:只知精彩,不知为何——无写法意识【举学生问卷中的示例进行深入探究指导】
问题描述二:写法模糊,表述有误——无清晰判断【举学生问卷中的示例进行深入探究指导】
问题描述三:表述偏差,理解缺失——非细读细品【举学生问卷中的示例进行深入探究指导】
针对问题一和问题二:明确写法角度。写作时所用的方法即为写法。它可以是表现手法,可以是表达方式,也可以是修辞方法,当然还有其他。
针对问题三:品析要细读细品,表达要准确全面。
呈现问题四,悟主题观照人心。
问题描述四:不求追问,止步不前——少主题思悟【举学生问卷中的示例进行深入探究指导】
表现手法:对比 设置悬念 情
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正侧面结合) 归
写法 表达方式:描写 叙述 何
景物 (插叙) 处
修辞方法:比喻、反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