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的叔叔于勒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知识与能力:
(1)能借助材料,通过小组讨论,判断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2)通过品读重点语段,能说出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析说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3)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阐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挖掘小说主题,能表达出自己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人性的思考。
进入初三阶段,学生的心智得到一定的发展,思维水平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已经具备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想像力丰富,有很强的表达欲望。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主题的挖掘相对薄弱,需要重点指导。
所教班级的学生有参与学习的热情,不足的是学生阅读的心态浮躁,不能静下心来全面地把握小说所写的内容,不能独立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文章的主题。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重点语段,能说出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析说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阐述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古今中外,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的叔叔于勒》,看看这篇小说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人们什么样的道德观、价值观。
回顾情节
提问:于勒贯穿故事情节始终,那么于勒是不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投影:判断小说主人公的标准:
判断人物是否主人公,关键看他在作品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看这个形象的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1.引导学生找出精彩的段落并朗读
投影:提示材料
①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这时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
2.启发思考:这些段落在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投影:品读示范
品析示例:
我认为第25段的“不安”,“瞪着眼”,“赶紧”这几个词用得好,通过对菲利普的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非常害怕被于勒看到,也害怕被女婿知道,急切地想与妻子商量的心理,表现了他的虚伪、自私。
教师小结:通过品析,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虚荣,自私冷酷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提问: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作者着力刻画这样两个形象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想法呢?
投影:两种主题
1、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金钱”说
2、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菲利普夫妇这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的选择,表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同情”说
追问:说说你赞同哪一种,并简单说出理由。
用一幅对联总结全文并请学生拟上横批。
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之间将进行怎样的对话?请你抓住人物特征,写一段文字,再来一次出人意料的结局。
要求:
1、主题不变
2、试写200字左右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