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2013年第3版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曹操其人。
2.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歌“慷慨激昂,雄浑壮美”的特点。
3.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比较赏析,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启发学生像作者一样,心存远大志向。
授课对象是农村学生,对曹操的了解还停留在戏曲或小说中的奸臣形象,诗歌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一课时。
1.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简介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2)根据课下注解疏通诗歌大意。
欣赏《说唱脸谱》。
出示幻灯片,提问:根据歌词,请告诉老师图中的人物是谁?
解说:脸谱是指中国戏曲(尤其是京剧)演员脸上的化妆图案。因为这些图案均有特定的规格,所以被称为脸谱。白色脸表现奸诈多疑,含贬义,代表凶诈。
在戏剧舞台上,曹操是那个勾着白脸的大奸臣。实际上,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像小说、戏剧里刻画的那么奸诈。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远远超过他的敌手刘备和孙权;他的文学才能,更是那两位望尘莫及的。
【设计说明:此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孩子们区分“舞台上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1.知人论世:曹操不是大白脸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活着的时候,天下的一半都掌握在他手心里。他自封魏王,可是没敢篡位当皇帝。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可不管这一套,废掉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人不可貌相。据说曹操个子不高,人也长得很丑陋。一次匈奴使者来见他,他怕自己的模样不能威慑敌国,就特意选了一个仪表堂堂的部下装扮成自己,自己扮作侍卫模样,在一旁提刀站立。
等那位使者离开,曹操派人去刺探使者的印象。使者说:魏王仪表不凡,的确很威风,可是他身旁那个捉刀人,才是真正的大英雄哪!
曹操的诗歌跟他的人一样,有一种独特的气势。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设计意图:了解曹操的主要成就。初步感知曹操的英雄气概。】
2. 诵读诗歌,感受诗味
(1)播放朗诵视频。
怎么读:轻快还是庄重?低沉还是激昂?
(2)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读出诗的韵味来。
【设计说明:书读自通,其义自现。学生在诵读中初步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的意境美。 农村学生,方言音重,注意纠正发音错误。】
3.整体感知,疏通诗意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再现场景,品读诗境
问题预设: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观。)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3)老师是否可以这么说,曹操在碣石山上,从旭日东升站到月上苍穹群星璀璨?(区分实景和虚景)
(4)请展开想象,将曹操站在碣石山所看到的景象描述出来。
重点提示:
(1)统领全篇,一字当先—— “观”。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注意两个字:临——登临,因为从低处到高处方为“登临” , 不着 “高” “峻” 之词, 但碣石山相对居高已经可见。
以——表目的。不是随意登临,而是郑重其事为观海而登临的。
(2)写景状物,王者风范
明确:“水何澹澹”六句是对大海的直接描写:极目眺望,远处是一望无际的浩淼大海 ; 脚下所登,则是雄奇挺拔 、巍然峙立的碣石山。深林密草,生机勃勃 ; 秋风萧瑟,层层波涛涌腾翻卷。
这几句诗看起来并不是精心刻画,而只是现成地说出了目中所见,心中所感,但却更显得质朴自然,错落有致,毫无雕琢的痕迹。
(3)老师是否可以这么说,曹操在碣石山上,从旭日东升站到月上苍穹群星璀璨?(区分实景和虚景)
明确:不能这么说。因为这是想象的。也就是虚写。曹操写了辽阔浩瀚的水面,写了高耸陡峭的山峦,写了深林密草,写了秋风萧瑟,写了惊涛拍岸,觉得气势还是不够,所以就运用了想象——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板书)水 ——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实写。广阔壮美之海景)
日月 星汉 (虚写。吞吐宇宙之气象)
(4)学生展开想象,描述沧海之景。
注意:应引导学生在描述时尽可能表现沧海雄浑壮美的特点。进而和原诗做比较,进一步感受曹操诗歌的风骨。
5.吟咏揣摩,体悟诗情
提问:是不是所有人看到大海,都能够感受沧海吞吐宇宙的气象呢?
明确:不是的。常人看到这种猛然间风起潮涌的奇观或许会心生畏惧之色, 然而统率百万大军, 南征北战, 一生戎马的曹公看到此景后, 反倒更进一步激增了他的诗兴。
读其诗如读人!
广阔的格局和恢宏的气象 , 这与诗人曹操的开朗胸怀和豪迈胆魄, 恰是完全契合一致的 。只有心胸阔大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宏大的境界。而曹操,正是这样一位胸怀天下的人!生活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他的志向,就是结束乱世,使社会重新归于安定统一。
罗贯中在《三国志演义》“煮酒论英雄”一节借曹操之口说道: “夫英雄者, 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也许可以作为《观沧海》的最佳注脚吧。
(板书)
沧海 = 曹操
广阔恢宏 开朗豪迈
6.比较鉴赏,培养诗感。
(1)解说:每一首诗都有每一首诗的个性。读诗,我们可以透过语言,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事物=意象),去了解作者的性格、气质、志趣、情感。
(2)提出问题:本课的四首诗歌,都是借景抒情的名作,请比较赏析,说说其风格和情感的不同之处。
A.第一组对比:
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
参考:都提及海上红日,但是①句是虚景,而②句是实景;
①有气魄,胸怀天下,②有哲理,乐观积极。
B.第二组对比: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观沧海》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参考:①所选之景粗犷、大气;所展现的画面广阔壮美。
②所选之景小巧、娇嫩;所展现的画面是清新柔美。春意盎然。洋溢着喜悦之情。
C.第三组对比:
①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观沧海》
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 秋思》
参考:都是写秋天之景,①句雄心激昂,表达誓取天下的踌躇满志, ②句乡思断肠,流露浪迹天涯的流离凄苦。
【设计说明:此环节诗歌对比赏析,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要求不高,学生回答不必完整详尽。注意点拨和引导。】
7.结束语:
放眼观风波浩荡 ,心胸怀日月运行,乱世英雄曹孟德,东临碣石有遗篇。
三、作业:
背诵《观沧海》
自学《龟虽寿》
观沧海
曹操
水 ——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实写。广阔壮美之海景)
日月 星汉 (虚写。吞吐宇宙之气象)
沧海 = 曹操
广阔恢宏 开朗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