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旧版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四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旧版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 回顾·拓展四

  • 格式:  PPT
  • 大小:  927K    39张
  • 时间:  2015-0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4(精品)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4(精品)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4(精品)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4(精品)
回顾·拓展四
交流平台
小林
本组课文的内容引人深思,读课文时,我想了很多。比如,《只有一个地球》中说,水资源本来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的随意破坏,使可用水资源越来越少。我读这一段时,想到了黄河断流、罗布泊干涸,一些大江大河被污染……许多事实告诉我们,环境遭到破坏带来了严重后果。
小东
像你这样,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作进一步的思考,既读进去,又想开去,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还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林
让我们结合这组课文的学习,谈谈对这种读书方法的体会和收获……
小林
本组课文的内容引人深思,读课文时,我想了很多。比如,《只有一个地球》中说,水资源本来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的随意破坏,使可用水资源越来越少。我读这一段时,想到了黄河断流、罗布泊干涸,一些大江大河被污染……许多事实告诉我们,环境遭到破坏带来了严重后果。
《只有一个地球》
《鹿和狼的故事》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青山不老》
本组课文的内容引人深思,读课文时,我想了很多。比如,《 》中说, 。我读这一段时,想到了\知道了\明白了 。
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我知道了,如果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可再生资源不但不能再生,还会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灾难。这些生态灾难有可能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学习了《青山不老》一课,我深切地懂得了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张纸做起,从不乱扔废旧电池做起,为环境保护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春暖花开之时,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山上去种几株小树,每年如此,让小树和我们一起长达,长成一片葱郁森林,建成一片绿色家园的。
总结:本组课文内容引人深思,读书就应该“走入文里,披文入理,再走出文外,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就是文里文外的读书方法。
日积月累
1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2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环保宣传标语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意思是说地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说说句子的意思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这是1999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意思是:人类在破坏地球环境的同时,也在毁灭着自己,要拯救人类自己的生命,唯一的途径就是拯救地球,减少破坏。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正如人类只有一次生命一样。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只希望留存这方寸之地,给子子孙孙以耕种之用。意味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保护好现今的土地。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意思是:人类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却需要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因此要合理开发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不能随意浪费、破坏。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意思是说要共同行动起来,一起来珍惜、爱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不破坏、不毁坏,共同营造绿色家园,确保生命成长。
环保宣传标语。
 ①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
 ②地球是万物生灵共同的家园,共生共荣来自万物的和谐。
 ③水是生命的源泉,珍惜水源就是珍惜人类的未来。
 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
⑤早一天保护环境,多一份生命保证。
⑥保护碧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
⑦污染环境千夫指,保护环境万人颂。
⑧用行动护卫家园,用热血浇灌地球。
地球村绿色生活方式。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成语故事
(1)默读成语故事,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讲述的内容,思考:故事中哪些话解释了“竭泽而渔”这个成语?
(2)再读故事,讨论:“竭泽而渔”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从故事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种策略存在的问题?
(3)文中“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是怎么体会的?
这句话蕴含深刻的道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目光短浅,而应该目光长远,从长计议。
(4)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5)回顾我们本组单元所学的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到长久之计,也需要长远规划?
故事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的《首时篇》。“竭泽而渔”,意思是淘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而应该从长计议、合理规划。
牢记成语意思
一起学应用
1、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不能竭泽而渔。
2、竭泽而渔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请用“竭泽而渔”造句。
临渴掘井
春秋时,鲁昭公被自己的大臣们逐出国,逃亡到了齐国。
齐景公对此感到有些不解,他对鲁昭公说:“你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怎么就把国君的位置丢了呢?”
鲁昭公回答说:“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大臣们都对我很好,很多人经常鼓励我,而我没有亲近他们,也有很多人经常劝诫我,而我也没有听信他们。因此,慢慢的大家也不再亲近我、劝诫我,我既在
临渴掘井
朝廷内没有心腹亲信,广大百姓也不支持我,真正爱护我的人一个也没有,奉承我、欺骗我的人反倒越来越多。我就好比秋天的蓬草,表面上枝叶似乎还很好看,其实根茎都已经枯萎了。秋风一起,于是
连根拔掉了。”
齐景公听了,认为颇有道理,便把这番话转告齐国大夫晏子,齐景公对晏子说:“要是现在有可能让昭公回鲁国去,大
临渴掘井
概他可以成为一个贤明的国君了吧?”
晏子却表示不同意,他说:“蹚水过河而溺水的人,多半是因为事先不探明河水的情况,迷路的人也多半因为事先没有问清路径,等到他溺水以后才去探水,迷路以后才来问路,不是已经晚了吗?这好比‘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一样。临到战乱已经爆发时才急着铸造兵器,遇到吃东西干得噎着了想喝水时才急着去挖井,虽然情况非常急切,可是又怎么来得及呢?”
临渴掘井
“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成语“临难铸兵,临渴掘井”,都是比喻事先不准备,临时才动手。
临渴掘井
抱薪救火
战国时期,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更是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安厘王元年,秦国又对魏国发动进攻,魏国连着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
国军队,一起打得大败。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魏王于是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魏国大将段干子为了苟全性命,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懦弱的安厘王也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谋士叫苏代,他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厘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225年,秦军果然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抱薪救火
成语“抱薪救火”意思是说,抱着干柴去救火,只要柴不尽,火就不会灭。它比喻这样的一种情况:本来要想消除祸害,由于采取了错误的办法,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使祸害更加扩大和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