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2013年第3版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 诗歌的鉴赏。
导入: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春夜喜雨 》是一首律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一、关于乐府、作者
1、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古人把这一乐府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 作者曹操,请学生讲一讲在其印象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可能会说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戏文中也丑化为白脸)明确: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二、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九月凯旋途中登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一、听读(视频)
1、感受全诗基调
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生试读,互评。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二、感悟
探讨研究
1、请同学们默读全诗,看看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观”
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请同学们看看3-8句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是实写的还是曹操主观想象?用了怎样的写法?
3、请同学们看看9、10两句是实写的还是曹操的主观想象?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主观想象(虚写)
抒情
4、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5、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视听结合。
一、再读
思考练习:
1、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分析: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诗人观察景物时的立足点在哪里?
分析:碣石山
3、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分析:“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4、 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运用对偶的修辞,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5.诗中描写的沧海景色有什么特点?通过写景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态?
答案:诗人眼中的沧海波澜壮阔、生机勃勃,映衬出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评曹操:
1、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这样评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此人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战是赤壁之战,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2、毛泽东评价曹操的诗文:
“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迁移拓展 -------作业
与曹诗一样,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也多表现豪放、慷慨情调。
用幻灯片打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学生共同欣赏。
附:《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