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认识“客、何”2个生字,会写“音、客、何”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回乡偶书》,背诵古诗,体会始终的真实情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本班共有学生42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21人。在经过了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语文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语文学习活动。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部分学生已自觉地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比如,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自觉的阅读习惯、一定的积累习惯、大声的朗读习惯等,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在古诗学习中,特别是理解诗文的含义方面,总有畏难情绪。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谈话导入
师:“家乡”是什么地方?(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同学们的家乡在哪里?如果有天我们离开家乡二十几年,再次回到家乡你们会有怎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位大诗人的回乡感慨。
板书:回乡偶书
学习古诗
解诗题:回到家乡偶然写下的一首诗。
偶:偶然 书:写
知诗人:
贺知章,唐朝著名诗人,一生仕途顺利,曾写下《咏柳》一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告老还乡时写的一首诗。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读诗句:
一读:读准字音,出示“音、客、何”三个生字,说识字方法。
指导书写“音客何”。“音”的第五笔顿笔起收,运笔要重,卸载横中线上应写长一些。“客”宝盖儿不要写的太宽,各要写在正中间,口要写扁,撇捺要舒展。“何”左边单人旁向左偏,第四笔在横中线上起笔,“口”写在田字格正中间。
二读:读流利。
三读:读出节奏。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指名朗读,齐读。
明诗意:
自由读诗,说一说自己对哪一句诗理解最深?哪些诗句不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句含义
学生汇报交流,填空:你会填吗?
‗‗‗‗ ‗‗‗‗‗‗‗‗的时候到了‗‗‗‗ 。他‗‗‗‗没变,‗‗‗‗变了。
他遇到了‗‗‗‗,可是他们 ‗‗‗‗‗‗‗‗‗‗‗‗。
重点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
“鬓”字形复杂,字义不易理解,跟学生强调这个字的读音是前鼻音,利用形声字的构字方法认识,又让学生观察三撇,提醒他们三撇儿代表毛发,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鬓”是指哪里的毛发吗?继而弄懂“鬓毛”指的是“耳朵两边的头发”。并让亲自体验,用手摸摸自己的鬓毛在哪?
解释为: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疏落了,但是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理解诗意可以将诗句中的词调换一下顺序,这就是诗句解释中常用的方法——调换法。
学生从头到尾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悟诗情:
贺知章到底是不是客人?这首诗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感情呢?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刚刚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情景,作者抓住回乡时的一个细节,表达了对家人既亲切又陌生的感情,流露出无限的感慨。
拓展练习说话:五十年了,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为什么贺知章80多岁还要回到故乡呢?
7.练习检测,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8.课内外阅读衔接,欣赏《回乡偶书》第二首
9.师总结:
贺知章36岁离开家乡,86岁回到家乡,阔别家乡50载,整整半个世纪啊!再次回到家乡,真是悲喜交加。86岁的老人坚持回到家乡,牵引他的是深深的思乡情,浓浓的思乡意啊!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10.课后作业:把《回乡偶书》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父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