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 学会”客、何”两个生字,会写这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自己的家乡。
这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二年级的小朋友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能力也差。学习该诗时,就要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感悟诗情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1、同学们,见过珍珠没,喜欢吗?美好 的东西总是让人喜欢。我们的老祖宗啊,几千年来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宝藏,而唐诗宋词就是这些宝藏中的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今天李老师带领大家来采摘一颗珍珠,好么?出示课题《回乡偶书》,并揭题,指导理解“偶”。
2、介绍作者与背景。
贺知章,唐朝著名诗人、书法家,浙江萧山人。少年时就以诗文出名,三十多岁中了状元后就去了京城做官,八十六岁时回到家乡,这时距他离开家乡已五十多年了。终于回家了!走在家乡的土地上,看到久别的山水,诗人应该高歌一曲,可是他却感慨万千,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那么诗人在诗中“书”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读准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
2、说说哪个字的读音要提醒,然后指名读,评定。
(三)细读品味,具体感悟诗歌内容。
1、自由读,并想想每句话写的是什么,然后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生字“客”与“何”:先扩词,再说话,填空。
3、指名读,看是否能读通顺,是否读出了节奏。
(四)合作探究,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
1、默读,想想你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了吗,通过哪个词体会到的,圈起来,再在旁批注: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2、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
3、教师点拨。
重点指导学生想象,“老大回”时是什么样子的,他心情怎样? “乡音无改”除了家乡话没有改变,没有忘记,想象一下儿还有什么没有忘记?“老大”了还要回到家乡来,“鬓毛”可以衰,但家乡的一切都没忘记,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相机指导感情朗读第一句)
理解“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时,先让学生说说和妈妈好久不见,待到重逢时,你希望妈妈会怎么说怎么做?相机简介,诗人在京城,皇帝很重用他,当他想回乡时,皇帝不但批准了,而且亲自为他赐诗。不但皇帝为他赐诗,而且皇太子还率百官来为他送行……想想当时场面怎样?诗人在心里想,回家后家乡人会怎样迎接他?(指导学生说话:当诗人回家时,家乡人会__,会 __,会 __ 会……),结果呢?(请用“不但……而且”说句话)此时他是什么心情?(相机指导感情朗读该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者的心情。然后指名读,范读,配乐读,分组竞赛读。
(四)拓展。1、出示作者的另一首诗《回乡偶书》其二。
师:如果说诗人在回家的路上,因孩子们不认识他而有一丝淡淡的忧伤的话,那么本诗就写了他回家后,见到物是人非后的一种深深的悲痛了。读 一读,说说你从哪句感受到的?哪句又让他欣慰?交流并齐读。
2、小结。同学们现在知道了诗人的《回乡偶书》“书 ”了什么吧?师生共叙:诗人书的是老大回时,没忘记家乡,家乡人却不认识他了;“书”的是诗人心中的喜、愁和忧;“书”的是诗人对家乡切切的思念和深深的热爱!《回乡偶书》流传千古,看似是偶然得来的,其实她来源于诗人真实的生活,来源于诗人对家乡的一片真情,是诗人的泪凝结而成的啊!请同学们记住,我们的家乡是湖北——()(学生补充),将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是贫穷还是富裕,我们都不要忘了我们的家乡!行吗?
3、再次配乐读《回乡偶书》。
(五)课堂作业。
同学们,要想把一首诗读懂,除了有感情地朗读外,我们还可以怎么做?背一背,即兴演一演,唱一唱。各小组选择喜欢的形式活动,然后交流评定。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离 老大回(喜)
无改 衰(愁)
相 见
不相识 笑 客 (伤)
(思念家乡、热爱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