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认识“客、何”2个生字。会写“客、何、音”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已经不陌生。
1.认识“客、何”2个生字。会写“客、何、音”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1.认识“客、何”2个生字。会写“客、何、音”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带“客”字的古诗。板书:回乡偶书
二、初读古诗
1.师范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全诗,师巡视指导。
3.检查反馈
(1)指名读古诗,学生齐读
(2)出示生字卡片:何、音,交流识字方法,分别组词,指导书写。
4.简介作者。
贺知章,唐代诗人,30多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经86岁了。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笑问客从何处来)
2.这句里的客是谁?贺知章是客吗?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请学生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3.师生共同解释刚才的问题
例:(1)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2)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3)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4)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4.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六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热爱家乡)
2.带着诗人对家乡的感情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热爱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