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坐井观天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 抓住左右结构的字的特点,结合已掌握的观察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沿”“蛙”。
2. 在情境阅读中,通过角色体验,体会小鸟和青蛙的内心情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 通过对小鸟和青蛙形成各自观点的原因分析,理解“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的道理,延伸阅读兴趣。
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写字能力,能根据字的结构特点,结合已有的观察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喜欢朗读,能结合自己的简单生活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由于寓言故事比较短小精悍,因此学生能够较轻松地获取文章的主旨信息。
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往往容易停留在对故事的表层认识,即:简单地认为在“天有多大”这场争论中,小鸟是正确的一方,青蛙是错误的。至于这一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青蛙和小鸟间的三次对话,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交流体验,最终体悟文章背后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即:做人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自以为是,而是要学习小鸟的见多识广,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的道理。
在未来学习中,学生能形成结合课文和相关材料解决质疑的能力以及借助语言文字、图片,展开想像的能力,还需要在不断读书、感悟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提高,为中、高年级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在情境阅读中,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通过角色体验,理解寓意。
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阅读的寓言故事叫什么,齐读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读课题。
3.复习词语,开火车领读。
青蛙 回答 大话 还用 弄错 抬头
不信 井沿 一百多里 无边无际
4.通过填空方式,回顾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图片放在板画“井”的相应位置。
青蛙坐在( ),小鸟落在( ),他们在争论( )。
【设计意图】课堂上从字词复习进入,填空回顾主要内容,既是对第一课时学习成果的巩固,又能针对学生年段特点,有效进行“整体感知”。
(一)读2—5自然段,抓人物的前两次对话,初步判断谁的观点是正确的。
1.青蛙和小鸟看到的天各是什么样子的?读课文,找一找。
预设回答:青蛙说天只有井口大,小鸟说天无边无际。
2.根据学生找到的答案出示故事第四、五自然段。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各自的观点。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1)抓住“井口大”,借助动作体会青蛙认为天有多大。
(2)抓住“无边无际”以及感叹号,借助动作体会小鸟认为天有多大。
(3)带入情境,分角色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观点。
【教学意图】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无边无际”一词的意思,初步了解天空的面积大,没有边界。
3.质疑:青蛙和小鸟谁的说法对?谁的说法错?
预设回答:小鸟的说法对,青蛙的说法错。
4.再次质疑:小鸟为什么会知道天——无边无际?引导读故事第3自然段。
“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1)抓住“一百多里”,借助已有生活经验猜一猜有多远?
(2)再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一百多里”的距离。
(3)师生共读第3自然段,体会小鸟的说法正确——天无边无际。
【教学意图】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理解“一百多里”的意思,更进一步了解小鸟飞过的路程遥远,从而证明天是无边无际的,很大,没有边界。
5.分层次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1)初步理解反问句的含义,再次体会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话,指名读。
(2)抓住“大话”,体会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话,指名读。
(3)抓住标点符号,借助动作理解青蛙的傲慢。全班齐读。
6. 承接第5自然段,再次明确小鸟观点。
7.分角色朗读故事2—5自然段。
【教学意图】借助青蛙的观点,质疑青蛙语言中的矛盾点,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反问句的意思是表示强烈的肯定。进而加深对“大话”一词的理解,让学生发现青蛙对小鸟的观点是不认可的,从而更凸显出青蛙的无知与自以为是,为后文理解寓言的含义做好了铺垫。
(二)读6—7自然段,抓住最后一次对话,进一步了解青蛙错误的原因,理解寓意。
1.傲慢的小青蛙为什么不相信小鸟说的话呢?再次读故事,找找答案。
“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预设回答:因为他天天坐在井里,抬头看到的天就是井口大。他不会弄错的。
2.做试验,体会青蛙坐在井里看到的天空什么样? 板书:小
3.质疑:试验结果与小青蛙的说法一样,小青蛙说对了。
预设回答:青蛙说的不对,因为他的视线被井口和井壁挡住了,所以看到的天只有井口大。
4.由学生发言小结青蛙的眼界狭窄,抓住“笑了”这个表情,体会青蛙的自以为是。师生配合读第6自然段。
【教学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孩子喜欢的、易操作的小实验请进课堂,让孩子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比教师枯燥的讲述什么叫井口、井壁要生动的多,更易激发学生主动交流学习效果的愿望,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5.明确青蛙确实弄错了,想像小鸟会怎样劝说小青蛙认识到自己错了。
打开书,指名读第7自然段。
6.情境想象:小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什么?
(1)想象小青蛙跳出井口,一抬头先看到什么?引导学生用上曾经积累的词语。
(2)出示PPT 花朵、草原 继续引导想象:看看四周还有什么?
(3)出示PPT …… 继续引导想象:青蛙还可能看到什么,用上积累的词语。
(4)梳理学生发言,启发:青蛙会说什么?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终于跳出了井口。他看见了( )的( ),说:“ ( ) 。”
预设回答:青蛙会说:“外面的世界真大啊!”
导语:那他此时会对小鸟说什么?
(5)同桌交流: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什么,说了什么?
(6)指名汇报,交流结果。提炼寓意。 板书:站得高,看得全
7.分角色回读全文。
【教学意图】 通过直观图片,结合学生曾学过的短语搭配,为青蛙跳出井口的续编, 语言的拓展练习做铺垫,丰富学生语言。
1.由儿歌引出“沿、蛙”两个字。
青蛙坐在井里面,小鸟落在井沿边。
蛙儿说天井口大,鸟儿说天大无边。
自以为是目光浅,不知井外天地宽。
绝不做那井底蛙,多走多看眼界宽!
2.回顾观察汉字的方法。
预设回答:一看结构;二看高低宽窄;三看关键笔画。
3.结合已有观察汉字的方法,指名说说怎样写好“沿、蛙”。
(1)观察“沿”,根据学生发现的关键笔画,师生书空第五笔“横折弯”。
(2)观察“蛙”。
4.规范书写 “沿、蛙”。
5.展示学生作品,全班评价。
【教学意图】 将要书写的生字放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儿歌中,既是对全文的梳理,又将写字环节置于课文情境中,不生硬,不孤立,使学文、识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由《坐井观天》中的小青蛙引出《井底之蛙》,介绍出处来自《庄子·秋水》。
2.学生推荐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给全班同学。
3.结合《坐井观天》寓意,肯定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课下阅读,在之后的阅读课上分享阅读寓言故事的快乐。
【教学意图】介绍寓言出处和课外阅读书目,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挖掘语文课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国古代寓言的魅力,乐于和他人分享阅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