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灰雀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1.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四会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1.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四会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1.师:上学期我们已经读了一些名人故事,我们一起来回忆:这是谁的什么故事?(依次出示图片)本单元我们继续走近名人,从平凡的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
你认为在《蜜蜂引路》中,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2人)
2.列宁照片结合你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地介绍一下列宁。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段资料,师介绍(资料)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列宁身上的另外一个小故事《灰雀》。(出示课题)
3.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
(1) 读题,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师:(灰雀图)瞧!灰雀来为我们讲述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了,让我们热情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再读题。
(2)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怎样的灰雀吗?
1. 师:为了这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认真地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要求:1.轻声地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上自然段的序号。)生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字音读准了吗?
(1)(出示会认字)师:孩子们往这看,生字宝宝来了。自己先来试着读一读。(生读)再和小伙伴互相读读,读不对的帮他纠正。
指名读,小老师带大家读,开火车读字。
(2)交流识字方法。(加一加、换一换、猜谜语、组词等)
(3)出示扩词师,给一个字组两个不同的词。(生组词)
(4)(出示会写的字)看,谁想读?(每人读一行)男女生对读。
师:在这些字中藏着一个多音字,谁发现了?(散)它还读什么?用这两个读音分别组词。
(出示形近字组词)师:快看,这些朋友长的很相似呢!你能把他们区分开么?生组词。齐读所有字。
(4)师:孩子们,我们把生字掌握得很扎实了,你能写好它们吗?出示胸脯这节课我们重点写好这两个字,仔细观察,说说怎样写好它们?师范写,生写(展、评)
师:我们写字时要一看、二写、三对照,才能一次比一次写得好。
师:本课还有一些左右结构的字,快来找一找? 出示字快来给这些字分分类吧出示分类(生读)归类法也是一种好的记字方法。
(5)出示词语师:学好了字,接下来老师再考考大家读词语。男女生对读。
师:在这些词语当中,你还有没有不理解的?生互相解答。理解词语。(方法指导: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
婉转、仰望、或者、惹人喜爱、欢蹦乱跳、自言自语。
师:谁能试着用四字词语说句子?
齐读词语。
3. 出示句子师:同学们读好了字词。课文里还有几个长句子呢,快来读一读吧!自读,指名读。
4.师: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1.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读)
2.师:谁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说:2人)
(1)故事中写了哪几个人物?(列宁、男孩、灰雀。)三个人物,构成了三条故事线索。(板书:列宁 男孩)
(2)如果老师在列宁和灰雀间加个箭头,谁能说说,他们之间发生的事。如果在男孩和灰雀间加个箭头呢?如果在列宁和男孩间加个箭头,你能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什么事吗?
(3)师生共说故事梗概,在整理中初步把握列宁喜欢灰雀,男孩捉了灰雀又放了灰雀,列宁喜欢男孩这三条线索。
师:我们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就要抓住主要人物和故事线索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谁再来说一说?
出示填空主要内容: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师:多么可爱的灰雀,多么动人的故事啊!下节课我们再走进白桦林去。
1.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完成“日积月累”卡。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把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2.指导朗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3.收集列宁故事,继续了解伟人崇高品质。
1.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1.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1. 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雀》这篇课文。复习词语。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列宁 男孩)
(一)感受灰雀的惹人喜爱
1. (出示灰雀图)师:列宁和小男孩因为灰雀,而有了这段动人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灰雀呢?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和同桌交流感受。
2. 交流。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师:这三只灰雀给你感觉怎样?(惹人喜爱)请你用上“惹人喜爱”说句话。
师:你喜欢这三只灰雀吗?灰雀的什么地方吸引你?说说理由。
(1)外貌:出示粉红的,深红的
师: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带着你的喜欢来读读这句话。
师:这就是灰雀的外貌描写。(板书“外貌”)灰雀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你了?
(2)叫声:出示婉转地歌唱
师:大家听到过灰雀的叫声吗?播放鸟叫声。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灰雀叫声的美妙,你用什么词?(动听、好听)
师:“婉转”最能形容鸟叫的声音的好听悦耳。(读“婉转”词语)谁喜欢这样婉转地歌唱?喜欢的小朋友把这段话读一读。
师:这是作者抓住灰雀的叫声写的。(板书“叫声”)
(3)动作:请学生闭上眼睛,播放鸟叫声,想象灰雀们在干什么?生说。出示在树枝间来回跳动。
师:是啊!三只灰雀在树枝间一边来回跳动,一边婉转地歌唱(和学生一起复述)这是抓住灰雀的动作来写的。(板书“动作”)
3.指导朗读。师:作者抓住了灰雀的外貌、动作、声音把灰雀描写的那么生动、活泼,让老师也忍不住喜欢了,接下来老师也带着我的喜欢读一读这两句话。学生评价(随机叫学生读)
男孩子喜欢这三只灰雀吗?——喜欢!带着你们的喜欢,一起读。女孩子喜欢这三只灰雀吗?——喜欢!带着你们的喜欢,一起读。
师:出示语段填空我相信同学们现在不用看书都能背这段话了,是不是?我们一起来试试。(配上音乐,想象画面)
(二)感悟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师过渡:多么快乐、可爱的灰雀,你们喜欢,老师也喜欢,除了我们之外,还有谁也很喜欢灰雀?
师: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句子,同桌交流,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2.生反馈,师相机指导
出示句子:“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比较句子: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师:老师把这句话做了改动。改后的句子与原句对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缺少了“每次、都要、经常”在表达上与原句有什么不同?(原句更能表达列宁喜欢灰雀的程度很深。)齐读原句
(2)师:列宁太喜欢灰雀了,当我们喜欢一样东西时也是这样的,请你也试着用“每次……都……”说一句话。
师:“每次……都……”写出来我们对一样东西的喜欢和执着。
(3)师:下面我们一起再读这段话,读出读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出示句子: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面包渣和谷粒。
情境引读配乐:寒冷的冬天,四周光秃秃的,三只灰雀给公园带来了生机,——(生读句)在公园散步的列宁,正在养病,三只灰雀呀,给列宁带来了快乐——(生再读)
师:列宁经常去看灰雀,给它们带去面包渣和谷粒,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爱)
3.师:此时此刻,你又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列宁同志?(爱鸟)
(一)品读“列宁爱灰雀”。
1.师:这时,他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和小男孩会说些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列宁说的话画出来,再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生读,师巡视) 课件出示第3——10自然段
2.师:谁愿意把列宁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生读课文3、5、7、9自然段)课件出示课文第3、5、7、9自然段
3.师:四处找遍了也不见灰雀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怎样的心情呢?
(1)自己再读读列宁的话,体会列宁的心情。
(2)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3)比较句子: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句话写的好?为什么?
(4)指导读出惋惜的语气。指生读,评价。齐读这三个句子,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随机板书:爱。
(二)品读“男孩爱灰雀”。
1.师: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到哪儿去了? (被小男孩捉去了)课文中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不会)那就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这一部分课文,课件出示第3——10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生自由读,师巡视)
2.师?谁说说你的发现?课件出示第4、8、10自然段。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男孩说话时为什么要停顿一下呢?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孩子担心列宁知道是他捉走灰雀、想说又不敢说。)师:省略号也证明他说谎了。
出示男孩 地说:“没……我没看见。”你能根据自己或别人说谎时的表现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吗?谁能把这种感受融到这句话中读一读?(吞吞吐吐、结结巴巴、低声、紧张……)(生自由读)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这句话说明了灰雀可能是男孩捉去的,因为他不敢讲。
师:这一句话可以看出男孩知道灰雀的下落,但还不能肯定地说灰雀是男孩捉去的,谁找到了理由更充分的句子?
(3)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师:这时候,男孩会想些什么呢?
(4)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我觉得如果灰雀不是男孩捉的他就不会这么说,而且他不会知道灰雀到底死了没有。
师:他知道灰雀没有死,说明灰雀一定和他有关系。刚才两位同学找的句子中都有“一定会飞回来”,这两句应该怎样读呢?自己试着读读看。(出示两句话)(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刚才读这两句的语气有变化吗?(师范读,把“一定”和“肯定”读得很响亮)突出了这两个词,语气变得怎样了?(坚定)再读这个句子,把这种坚定的语气读出来。(生自读)
3.比较“爱的不同”。
师:你们真会读书,把小男孩捉走了灰雀的证据都找到了。男孩为什么要捉那只灰雀呢?(喜爱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
出示议一议: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爱?为什么?(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师小结:其实列宁和小男孩都非常喜欢这几只灰雀,只是他们爱的方式不同,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因为鸟是属于大自然的!
4. 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
课件出示“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
(1)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同桌读、男女对读。)
(2)展示分角色朗读。
1.师:灰雀真的飞回来了吗?课文11-13自然段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果然)师:男孩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真的把灰雀送回了公园。课件出示画面: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1)自由读最后三段话。
(2)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此时的它会对列宁说点什么呢?又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灰雀在枝头欢唱,好像在对___说:“_____。”
(3)读了这几段,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
灰雀回去了,男孩为什么还低着头?
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
为什么列宁认为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
(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问题。教师参与讨论。)
(4)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这是对男孩的什么描写?此时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小男孩在心里默默地对___说:“______。”
师:可以看出男孩什么品质?(板书:诚实)
3.师小结:列宁爱灰雀,更爱孩子,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板书:尊重 爱护)也让我们重新看到了这样和谐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
4. 情感朗读: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1.师:课件出示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男孩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2.学生续写,交流。配乐。
师:(对照板书)孩子们,对别人的尊重和爱护是一种爱;诚实,知错就改是一种爱;与小动物和谐相处更是一种爱。这节课中,我们感受到了爱的存在,以后让我们把自己的爱送给亲人、朋友,送给周围的人,更送给我们身边的小动物吧!
1.自找伙伴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看谁演得最棒。
2.搜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