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槐乡的孩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检查预习,了解两组词语的特点,梳理课文内容,理清第二自然段复杂的信息;
2.品读语段,体会孩子的快乐,初步感受环境描写在语段中的作用;
3.仿写片段,发现作者表达的方式,在仿写中体会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
三年级的学生, 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经过了第一学段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有了较好的认字、写字的习惯,也有了较好的表达意识,学习第一组课文的时候,我们既要尊重孩子们原有的二年级的学习水平,又要努力向三年级的学习要求过渡。这组课文就应该是”过渡时期“的学习材料。而《槐乡的孩子》一课又是孩子们入学以来第一次遇到的略读课文,这就更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让孩子体会到这类课文不同的学习方式。
重点:学会第一自然段的写法,感受槐乡孩子因劳动而带来的快乐;
难点:梳理第二自然段的信息,知道”槐米“就是槐树的”花苞“。
1.了解预习情况,检查预习;
2.第一组词:槐乡 槐树 槐米
(1)发现规律(槐米是长在槐树上的,槐树多的地方叫槐乡。)
(2)链接生活:竹子特别多的地方叫——竹乡;
水多的地方叫——水乡
丝绸多的地方叫丝绸之乡
(3)出示第四个词语:花苞
(4)槐米和花苞是什么关系?读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
(5)总结:是的,一点儿也不惹人注意,那么小,那么淡,还藏在树丛里。这样一联系,我们就发现,槐米就是槐树的——花苞!
3.出示第二组词语: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 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 月落柳梢
(1)图片理解“炊烟”、”缕缕炊烟“
(2)给它们排个顺序,你会怎么排?说理由。
(3)小结:这是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说的是清晨、白天和晚上,三个词这样一排,一天就在我们眼前。
(4)这一天里,槐乡的孩子都去做了什么呢?请你们快速地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5)交流、梳理、板书
削槐米、捡槐米、运槐米换学费
(6)串读: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槐乡的孩子就去——削槐米、捡槐米,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就忙着——运槐米;月落柳梢,孩子们还想着明天再去——削槐米、捡槐米,最后,他们用槐米——换学费!
1.从早到晚,他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槐米,离不开槐树。课文中哪里已经写到这个意思了?
(1)出示第一自然段,
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了伴。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2)哪些信息告诉你,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
(3)对啊,槐树就是他们的伙伴!还用上了两个“离不开”来告诉我们,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
2.有了这个形影不离的伙伴,槐乡的孩子快乐吗?快乐在哪儿呀?
3.刚才说到的“快乐”都跟劳动有关!孩子们都在怎样的情况下快乐地劳动?读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
4.交流
(1)云雀都还没有歌唱黎明,那么早就开始劳动了!
(出示)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去了。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A画出他们削槐米、捡槐米的句子,再自己读一读。
B朗读体会削槐米、捡槐米的用力。
C对读体会削槐米、捡槐米的快乐。
D总结过渡:就是这样一个清晨,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山坡上孩子们就在快乐地劳动了。(孩子们还在怎样的情况下快乐地劳动?)
(2)大热天天,孩子们快乐地劳动着!
A聚焦天热的语段,读一读,想一想,是怎样的八月啊?
B图片理解小动物们热得受不了的样子。
C朗读感受天热。
D思考:明明是写孩子们快乐地劳动,为什么还要写天热呢?(这么热的天,孩子们还上山劳动,说明孩子们真勤劳!)
E齐读总结。
1.总结过渡:有了槐树这个伙伴,那么热,那么忙,孩子们都不觉得累!怪不得课文会这么写:
(出示)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了伴。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2.学着这段话的样子来说说:
(出示)海边的娃娃,从小就 。 ,就像
山里的孩子,从小就和 。 ,就像
3.学着作者的样儿,写写自己的生活:
的孩子从小就和 结成了伴。 的孩子离不开 ,就像 离不开 , 离不开 。
从小就和 结成了伴。 离不开 ,就像 离不开 , 离不开 。
4.交流
5. 总结:从你们的交流中,我感觉到你们也喜欢自己的生活,喜欢自己的家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外接着写。
1.总结,读题。
2.发现课题上有一个星号,了解略读课文。
3.总结:这节课上,你们就通过读词语,品句子,写句子,自己学懂了课文,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