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蜜蜂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试验、证实、几乎、大概、阻力、推测、迷失、沿途”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3、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要在此基础上加强词句训练、重视朗读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要充分体现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力争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明确作者从试验中得到了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到的。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1.、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12个生字及部分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学习法布尔试验的原因。
3、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初步感受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
学习新字生词,了解本文大意。
试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训练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
1.教师引述。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呢?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词语卡片,用指名读、开火车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认字方法。
C.指名多人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4.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
2.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实验做法的句子。
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句子写在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句子有没有完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有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1.学习生字。
A.出示要写的字,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B.书写后评议。
2.抄写词语。
1、复习本课要求会认的生词、部分要求会写的生字。
2、继续练习默读,能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试验步骤,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试验的步骤。
通过品词析句,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来的。
1.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实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3.试验结果怎样呢?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激励学生多朗读第三.四、五段。
A.自由朗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的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在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点评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辨认方向的能力?请说明理由。
1.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种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想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的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