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找骆驼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
2.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老人怎么发现骆驼的特点。
3. 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
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留心生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理解老人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一、猜谜导入,提出要求
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逞英雄。简介骆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有关骆驼的故事。(板书课题,读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默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确定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导学目标):1.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二、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课文里找到两个问题的答案,并划线。
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完成表格。
老人观察到的现象
骆驼的特点
三、合作学习,汇报结果
1、检查新词认读情况。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解决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汇报小组合作完成的表格。
四、感情朗读,感悟语言
1.感悟1—8自然段语言形式。
A.出示1—8自然段对话部分:人物对话没有提示语,你们能分清哪几句是老人问的,哪几句是商人说的吗?分角色朗读,学生评议。
B.你们发现老人的发问有什么特点没有?(都用“是不是”这个词来发问)“是不是”是一种带有猜问、比较委婉的问法。
请两个同学读“是不是”的问句,读出语气来,第三句齐读。
C.课件出示“是的”“不错”“对极了”这是商人三次回答,都是肯定老人说的话是正确的。三个词的意思都一样但语气一样吗?我们应该怎样读呢?学生交流汇报。再次分角色读1—8自然段。请读出商人一次比一次高兴的语气,读出急切的心情。
D出示加上提示语的1—8自然段对话部分:再次分角色朗读。
我们用两种方法来朗读了对话部分,你认为提示语加好还是不加好呢?为什么?(两人对话时,没有第三人,可省略提示语,在本课中省略提示语使文章语言简洁,对话紧凑,更能表达商人急切心情)
2.学习10自然段,
A. 指导朗读:10自然段这段话该怎么读?(或用什么语气读)什么叫“不紧不慢”? 请男同学读“看见”的内容,女同学读“知道”的内容。男生女生比赛读。
B.情景表演,运用“是不是”发问的方法复述。理解老人观察与判断之间的因果关系。
课件出示 老人:我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
商人:请问老人家,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老人:是的。我又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商人: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老人:不错。我还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
商人: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老人:对极了,你真是太聪明了。
C.这一段话中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请提问。
预设提问:为什么根据骆驼啃过树叶的牙齿印就知道它缺了一颗牙?为什么根据骆驼的脚印就知道它的左脚有点跛?
为什么老人让商人按脚印去找骆驼,而不是其他方法?
解疑策略:小组讨论、图画演示、动作表演、课件演示
3.学习11自然段,谈感想
A、商人找到骆驼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
B、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老人根据星星点点的现象推测出了骆驼的特点,这些现象一般人不会注意到,就连正在寻找骆驼的商人也没注意。就算注意到现象也可能不会准确全面地判断出结果。你们觉得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回答)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了吗?(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正确判断)
四、感悟道理,思想升华
1.启发学生思考:学到这里,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2.教师小结。读读名人名言。
宋帆说: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爱默生说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
罗丹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爱迪生说: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事无成。
塔吉克族说:草要经过牛的反复消化,才能变成牛奶;
书要经过人的反复思考,才能变成知识。
普朗克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
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阅读《蜜蜂引路》的内容,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本文中的句式写一写:“列宁看见许多蜂蜜时,他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宁又看见蜜蜂飞回园子时,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列宁还看见园子旁边有所房子,所以他知道:__________________。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板书设计:
16 找骆驼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正确判断
脚印右深左浅 左脚有点跛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想 左驮蜜,右驮米
啃过的树叶有牙齿印 缺了一课牙齿
教学反思:
《找骆驼》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写故事: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课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自主阅读,放手自学。
我设计自学提示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来解决本课重点问题: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特点的?这一教学活动真正发挥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二、以读为主,感悟语言。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也是一节语文课。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品味语言,加强语感,加深体验。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老人和商人的对话是重点,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商人的感情变化是越来越高兴,当老人告诉他不知道骆驼的去向时,他又非常生气。当老人解释原因时,我尽量让学生去读,读出老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的语气。还变换方式让学生去充分地读,在这一课里,我就采用师生共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从反复读中,学生感悟出省略提示语这一对话形式的好处。充分体现了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的特点。
三、说话训练,理解课文
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情景表演,用“是不是”这一新词让学生练习说话:是不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不是因为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是不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齿印,所以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四、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在拓展环节,我把教学创新点放在以教材为基点,向生活、向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内容,如:朗读名人名言、阅读小说《包公案》《福尔摩斯探案集》等。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总之,本课教学我努力地体现“以读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在知识积累、语言感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培养和训练。